舌尖上的中国哪一集说新年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部,叫“新年”
起初知道这部片子被冠以“大电影”的名头,梦厂心里是拒绝的。眼下泛滥的各种大电影,无非是综艺节目旨在圈钱的衍生品,而《舌尖上的新年》(以下简称《新年》)的前传,可是震荡了我大中华所有吃货的优质纪录片。美食纪录片,还原了美食,而不只美食
为什么过年的时候,都没什么食欲
如果这个问题倒推30年40年,那情况绝对不是提问者所说那样,70后往上都知道,那时,基本属于计划经济年代,物质缺乏,经济不行,平时舍不得吃,过年了,平时舍不得买的吃的过年总要买些,那时,一过年,食欲越强,许多人都比平时胖些。
现在,过年没食欲,只能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确实高了,过年需要买的鸡鸭鱼肉平时人们也经常吃,无论是人们的食欲还是胃肠都对这些东西不感冒了,也没什么大兴趣。
平时,上班上学,都有时间卡着,不到点不能吃饭,即使偶尔吃点零食也的小心翼翼,恐怕查到。而过年则不同,没人管了,家里的零食和主食随手随时可以吃。时间空闲,吃零食机会就多,吃零食多了自然吃主食就没食欲了。
平时上班上学,无论体力还是脑力劳动,都大量消耗能量,食欲感肯定强烈。而过年,不用上班了,体力活动量肯定小,体力活动量小自然食欲降低,就没什么食欲了。
由于传统因素,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必备年货,家里食品自然要比平时丰富的多的多,当一个人面对丰富的食品和少数食品时,由于视觉因素,当你面对丰富食品时,感觉不吃都已经饱了,自然也就没有食欲了。
这就是为什么过年时没有食欲原因。
对于一个胖子,随时随地有食欲。我朋友经常说别问你爱吃啥,先说说你有不爱吃的吗。至于很多人食欲不好我分析如下:
一,做的家务太多累到不想吃东西。有些人越累越吃不进去饭。
二,八零九零后从小不缺吃喝,对于饮食本来就没啥食欲。平时吃饭也是挑三拣四的。过年吃的越多,身体也不需要自然没有食欲。
现在社会发展吃已经不再是我们的主要需求。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上的,所以随他吧,你说呢
过年嘛,每家每户都是团团圆圆,不使劲做出一大桌子好吃的来,简直对不起这个节日好吧,本来中国人就讲究“民以食为天”,再加上大过年的,大家都是使出浑身解数,使劲做一大桌子好吃的。
煎炸烹饪都上手,每个人的拿手好菜也摆出来,所以,您看看吧,哪家不是满满登登一大桌子?
可为什么吃不进去了呢?
做饭的人,说实在的,有点累了,忙活这么半天,真有点吃不下去了,累得不想吃了。
长途跋涉回来的,也不会想吃很多。
另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放假了,没有多少活动,有时候真没胃口的。
最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天天这么个吃法,真吃不进去了。
人的胃口就这么大,天天往里吃好吃的,真架不住啊!
所以,有时候,您看,那份简简单单地拍黄瓜,反而成了群宠,大家都是特别喜欢吃的,经常最快就一扫而光。清清口,爽爽口,很舒服,所以,小凉菜真的就是春节的“刚需”
过年这些日子整天就是吃吃喝喝的,忙忙碌碌的一年了,大部分人都清闲自在了,闲下来就有时间鼓捣吃了,在自己家里吃各种美味佳肴,到了亲戚朋友家还是接茬儿吃,所以吃来吃去的反而没有了胃口,电视剧里的皇帝整天在皇宫里吃山珍海味,他也会对这些美味有吃腻的时候,如果让他到贫民百姓家吃点玉米饼子,他也会觉得香香的,因为皇帝从来都没有吃过啊!为了不让胃口失去食欲,尽量少准备年货,节约开支,不喜欢吃的就别买了,免得浪费掉!
谢谢邀请,
个么观念吧 这个问题确实是这样了 现在过年回到家真就吃不了太多 可能小时候家里给做的的好吃的能多吃点别真就吃不了什么 ,
一年到头在面什么都可以吃到 父亲都说过现在过年有啥吃头 平时想吃啥吃啥天天都可以过年 只不过过年人多点热闹点跟家人聊聊天
个人认为吧 哈哈 太浑了 都是肉 还真就想吃点素的 家里说过 吃啥素的 现在青菜比肉贵 哈哈!! 在一个回到家也不是为了吃 吃好就行还是特别喜欢在家 心情能够平静下来 《愿在外漂泊的人们早日可以回到家过好年!》
共勉!!
过年的时候,大都是以下原因造成食欲不振的。
一是平时没有那么多小吃零食,过节放假在家了,零食吃得多了。
二是节日期间鸡鸭鱼肉、山珍海味、胡吃海喝,吃得比平时又好又多。
三是长途奔波,沿路劳顿,也会食欲不振。
四是作息时间混乱无规律也会造成食欲不振。
谢谢邀请。
第一 鸡鸭鱼肉一起上桌,而且顿顿都是,不然对不起春节这个节日。平时我们都是荤素搭配,营养又健康,胃肠已经不习惯山珍海味轮番的狂轰猛炸,视觉都腻,哪里还有食欲?
第二 假期生活没规律,吃喝拉撒睡任我行,胃肠必然紊乱,它也不知道饥饱了。
第三 酒席轮番做,喝了这家喝那家,过年了,不会喝酒的也得应个景,会喝的天天不离酒,难受劲没过,下一顿又来了。
这样的生活方式谁还有食欲?
为什么现在的人,感到过年吃啥也不香了
平时吃的太饱了,现在中国的第三产业真的发展的特别快,以前小的时候学习政治,说我们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那时候不理解。现在看看,我们的日常生活,吃喝玩乐,应有尽有,吃的也是五花八门,各种美食。现在交通也方便多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那都不是事儿了,各种地方美食也是很容易一饱口福。平时生活和过年没什么两样了。以前小时候,那真是,过年的伙食要比平时好很多的,所以都盼着过年,穿新衣,吃大肉。所以,现在过年就当节日,大家聚聚,不太讲究吃什么了。只要吃的健康营养就是好的👌
回答悟空先生提问:
吃的话题,已经不是过去年月,只有‘过年’才有好吃的,如今的日子几乎天天饮食超过往昔的‘盼望饮食水准’,其原因所在在此。
听过刘宝瑞先生的相声《红嘴绿鹦哥》吗?,也许换点口味吧。
过去我们国家不富裕,尤其是我们上一代人,没吃没穿的,现在我们国家强大了,老百姓都富起来了,平时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往年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的东西,现在基本平时都吃,所以感觉现在过年吃什么都一样,其实只要和家人能一起团聚,开开心心吃什么真的无所谓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评分不及第二季一半,还是当初的味道吗
今年过年期间有舌尖3看,我真的是超级惊喜,作为一名吃货,最喜欢的就是美食,而当初舌尖1和2给我留下了非常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对于舌尖3我是很期待的。
看完第一集后,网上就有说拍的不太好,感觉是来卖锅刀之类的,确实啊,舌尖带货能力好强,网上都卖断货了。接着看下去,发现舌尖3真的没有前面两部好。
第一,单从片头看,舌尖前两部很有诗情画意,真的让我惊艳了一把,将吃与祖国山水联系起来,真的好有意境,舌尖3就比较一般了。
第二,舌尖1和2每一集故事比较集中三个左右,能在一定的时间能缓缓道来,让人很舒服,最后总是说情怀,无形中通过美食带动大家的各种情愫。反观舌尖3故事多了点,所以总觉得有点急,有点太过了。
第三,据网上一些比较专业的人说,舌尖3的文案专业性不强,介绍的信息总有出错,让人觉得犯这种专业性错误,非常不可思议,做好功课是关键啊。
第四,到了第三集吧,我觉得才正儿八经的说了美食,才觉得有点1和2的意思,我特别喜欢当时一个景,就是在苏州的庭院里聊天喝酒品餐,意境十足,但是网友说里面提到的太湖三白又给说错了。然后接下来第四集,居然让我们看了把在线做口红,我也是醉了!我是来看吃的,不是来看这些呀!看这些我直接去直播平台好了!而且网友也说做口红的原材料是某宝来的,质量都不过关。
不过,舌尖3敢在过年期间放,也实在是勇气可嘉,可能珠玉在前,我们的要求也变高了,期待值太高了,导致失望也大,不过犯一些专业性错误,也是比较不能忍。最后,据说拍舌尖1和2的导演也是个大吃货!所以深得吃之精髓呀~
写的不好,大家将就看😁
显然已经不是当初的味道了,从一个纯观众的角度,看第一季第二季的时候,看到了许多自己以前闻所未闻的地方传统美食,许多都令人垂涎。看第三季表示什么都不想吃甚至有点厌食。
特别像第一季,自然的馈赠,时间的味道等等,将相似原理制成的食物,融会贯通,才能体现中华美食文化的神奇与博大精深。所以,才引得吃货纷纷去遍地寻味,像重庆小面这种才红遍南北。而这一季,空洞而浅尝辄止,所有的美食和文化传承感觉都没有讲到精髓,情感的铺垫也让人觉得生硬。就是不感人,也不美味……
煎饼果子看起来还没有我们公司门口的好吃,生水做的泡菜真的不会坏吗?杭州的胡辣汤真的比河南当地的正宗吗?大夫放下手术刀创业,做的麻辣烫比厨师做的好吃,不会煲广东汤的小姐姐却成了汤文化的代言人。
以前,舌尖上的中国深入民间,找到的是淳朴的民味和大雅的百年老字号,如今的舌尖充斥着小作坊,不正宗和噱头,一点都不真诚。然而官方却觉得是我们没品味,好吧,我们没品味,我们不看了还不行嘛
希望下一季,舌尖能找一个会吃,懂吃,爱吃,尊重美食的导演。
看了前几集,感觉还可以吧,介绍的还是传统的味道,以及我们山东章丘的铁锅,那是真正的手艺,应该得到保护与发展。毕竟视频时间限制,还有许许多多没给介绍出来的美食,让我们期待下一季,下下一季.....
舌尖上的中国 顶你
《舌尖上的中国》配音换人,你会看吗
我会看的,就冲着前两季舌尖上的中国带来的震撼,我会一如既往的支持,记得当初我老公是不看这类节目的,一次我在看舌尖上的中国2,他无意间凑上来看了一会儿,后来就跟着我后面一直在追,还把舌尖上的中国1翻出来陪他重新看了一次。
我认为央视配音声音感觉都差不多,都是属于男低音,声音浑厚严肃,散发着磁性。所以,配音换人不换人应该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不重要,只要题材新颖,画面感强,美食足够冲击观众味蕾,我想应该还是一部好的纪录片。曾在《圆桌派》看到过陈晓卿,个人觉得此人对美食有独特的见解,而且谈起美食他都会跟地区对应起来,这确实需要走遍天下才能有这样的见解。陈晓卿做《舌尖上的中国》的定位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从纪录片的耗时,题材,制作便可以看出。所以,只要导演不换,这部纪录片还是值得期待的。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还是会看的,毕竟对于吃货们来说,又是一部大餐,又有了为了吃,而走出去的动力,也许是先入为主的缘故,一直很喜欢李力宏老师的配音版的第一季,第二季,不过既然第三季换了其他人,那也只能接受了,也许是另一番感觉呢,毕竟里面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有啥吃,在哪吃,怎么吃,才是吃货们最关注的,期待新《舌尖》3
为什么那么多人批评《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我就看了最近的广东煲汤片~我的感想就是乱来,狗屎!我是地地道道广州人一个星期最少都喝几次阿妈靓汤,你们拍摄不找地道广州人找个外省的和什么自媒体的,他们的出品能代替我们老广么他们的汤是我们老广常喝的汤品么~特别是那个自媒体的她那个是炖汤不是煲汤,还有炖汤讲究是密气保持材料原汁原味,她那个炖汤炖一会下点材料最后才下花胶,我就想问问花胶味道能跟汤融合么还是为了噱头煲汤有个花胶能吃而已,你这真的会煲汤么~不会拍就不要拍了,不懂吃不会拍真的毁了这个节目
看过前两季的美食爱好者,一直在期盼《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前两季可以说,让我们认识、了解、喜欢上了很多的美食。画风、语感深深的烙在脑海里!
第三季一开播,说好的美食呢?期盼的声音与画面呢?怎么还没看清美食的真容,就切下一画面了?吃了多年的麻辣烫,原来是“假”的!医生转行做成的才是真的麻辣烫(串串)!
抛开美食,故事还没听爽,又没了!
这是一季什么样的《舌尖》?莫非等到最后一集才能从“尖”到“舌尖”吗?导演你咋想的?
优岳答题,不偏不倚。
《舌尖上的中国》是近些年来央视最具好评的一档大型美食文化纪录片,讲述美食与人背后的温情故事。从《舌尖1》到《舌尖2》,陈晓卿导演的团队,深入大山海岛,田间地头,走南闯北,走进百姓厨房,优美的音乐,美轮美奂的境头,文艺范十足的台词,独特的视野去挖掘美食,堪称是中国最顶尖的美食节目,为老百姓呈上一道道视觉大餐,好评如潮,圈粉无数。
《舌尖3》选择在春节黄金档开播,如节前的宣传片说的姗姗来迟,足足吊足亿万观众的胃口,翘首企盼,等待大餐的到来;至大年初四开播到今天初九,网上一片哗然,有叫好的,但批评声是一浪高过一浪。
《舌尖3》与《舌尖1》《舌尖2》在创作团队上有很大的变动,陈晓卿导演离开《舌尖》,由刘鸿彦导演操刀,团队换了,背景音乐换了,冠名广告多了,唯美的镜头不多了,故事凌乱了,网红美食达人替代了平民百姓,无人机拍摄的镜头多了;色调太浓,把大口黑鲈鱼当四鳃鲈鱼,泉水泡菜,摔面哥的一手长指甲,鱼腥草等成了众人吐槽后热点,老百姓品美食讲究“还是这个味”,《舌尖3》让观众尝不到原来的“味”,并不是《舌尖3》制作的不好,“味”变了,视觉不同了,当大家还沉醉于原来的背景音乐中,原来唯美娓娓道来的旁白,《舌尖3》更像是另一档美食纪录片,自身沦陷口水战,却火了一口铁锅。
但愿大家都能沉住气,像品一道新美食一样去品《舌尖3》,也许会有新的惊喜新的体验。
前两季差不多已经把能讲的好吃的讲的差不多了,这一季在文化和习俗方面给予了更多镜头,我觉得挺好的,第一集的器就专注讲美食器具,这个在前两季是没有的,这是舌尖上的中国的一种转变,舌尖上的中国,不止是舌尖只讲吃,还有中国!
有舌尖1.2珠玉在前,难免会有比较,而且广大吃货期待已久,到舌尖3中美食的部分确实太少。不知是换了创作团队,还是黔驴技穷。不得不说,虽然舌尖不是美食节目,更多的是讲述中华美食文化和风土人情,但3俨然变成了大杂烩,没有了垂涎欲滴的美食,主人公故事也不尽人意,再加上各种知识漏洞,显然辜负了大家的期待,然而在曾经良好的吃货基础,大家又忍不住去看,话题性居高不下,结果只能是一场全民吐槽的闹剧。(Ps:说来惭愧,本人作为舌尖1.2的忠实观众,每一集看了不下三五遍,对3一集都没有完整看下来,看大家吐槽就够了😂)
很正常,浪费每个观众的流量和时间,如果说第一季是惊艳,第二季是平庸,那么第三季真的算得上是烂片了。和观众的期待值差距太大,导演不走心,全片没节奏,剪辑思路混乱。连特写镜头都不能走心的打个灯光吗?讲美食的节目,在深夜看居然没让我感受到是在犯罪,甚至让我觉得桌上的泡面都比画面里的“美食”好吃。
跑题,非常非常严重的跑题,这就是舌尖3犯了一个严重的致命错误。舌尖3,想在美食里面加入中国人文情怀,还要,还要加入新时代的气息。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啊!请问,这样做,还有节操吗?你一个专业,还是顶级的美食滋味品牌,就这么想抢社保局的饭碗?还要把工商局应该做的事情也做了?中国人都知道,我们中国美食,有非常多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食物制作对于现代来说是不符合健康需求的。但是,什么是现代饮食需求?难道符合西方人的饮食习惯就是现代饮食健康?为什么不制定一个符合中国饮食习惯的标准?为什么我们中国饮食不能成为世界唯一的饮食健康标准?像舌尖3有一个故事,说外国籍的华人回来中国学食疗、学药膳什么的,一下子忘记了,请问,留学生,还是外国的留学生,关我们中国什么事?关我们中国美食什么事?还有那个学跳舞、唱歌的小女孩,非常可爱,但是,关美食什么事?舌尖3这么喜欢做社会调查,干脆就改名字叫“新时代的中国”,这样子,好不好?完全跑题,跑到天边去了。
条友们:春节好!请问:传统节日春节为什么越来越没年味了
大家过年好!@亲吻生活一爱欣先向各位条友拜年了,祝愿大家新的一年里好运连绵、幸福安康。
大家发现没,过去的日子里特别盼年,盼年似乎年味儿才更浓。那时候,老一辈人都很讲究传统文化,过年的传统习俗丰富多彩。年前忙忙碌碌,一家人团聚的气氛浓郁,家里少一个人感觉都很失落。小辈给长辈磕头拜年,人人都穿新衣服,举行祭祖、纳福、花灯、贴年画、歌舞唱戏等多种仪式,家里到处洋溢着鱼香、肉香、油香,欢声笑语、鞭炮声此起彼伏。
年味儿是母亲心灵手巧的手艺,是父亲贴对联的笑容,是家里那盆很旺的火炉,是吃了还想吃的花馍和年糕。对我来说,是母亲亲手缝制的花棉袄,父亲给家人买的鞭炮和鱼虾。
现在父母都老了,年味也有,但总觉得这种年味儿不如以前了,再怎么都不如小时候那年味“很鲜美”,不仅因为美食里缺少了“母亲味道”,还有他们已经吃不动那些美味佳肴了。
如今,家里人很多,但年味儿都跑到年轻人挚爱的电子产品中了。小孩子们回家,拜年似乎只问红包多少,年迈的父母们在厨房忙碌,过年除了做饭就是洗碗,照顾一家老小,也是身心疲惫。
感觉人们的心越来越浮躁,过年连欣赏民间风俗民情的时间都没有。过去观赏花灯、听戏、上街看扭秧歌、到朋友家拜访,走动走动,听着外面的鞭炮齐鸣,年味就会在心里发酵。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似乎淡漠了许多,包括兄弟姊妹之间的亲情,如果没有父母在,过年互相之间更很少走动。
谢谢邀请。
为什么越来越没有年味了?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我简单说一下。
什么叫有“年味”?在我看来,“年味”就是过年时尊重沿袭过年本该有的传统习俗,即各式各样的仪式和礼节,这些仪式和礼节有浓厚的文化象征意义,构成了过年文化底色。
比如喝腊八粥、祭灶神、扫尘、拜年、畅饮欢宴、放爆竹等,都各有各的文化含义,又比如祭祖、饮屠苏酒,吃饺子、跳灶王、挂桃符、贴门神、熬年守岁等,也各有各的讲究。一旦这些必要的仪式和礼节被消解了,过年就丧失了原本色彩,也就缺少了“年味”。
如今,生活富足了、联系方便了,对过年、对团圆的期盼也没那么强了,于是,人们发现年味也渐渐淡了,过年似乎越发流于形式。甚至,这个曾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都快没有那些洋节日来的隆重了。或许,我们需要试着重新拾起,那些快被慢慢淡忘的习俗,才能让年味来得再浓烈一些。
25年前,有一部非常经典的贺岁影片叫《过年》,它用十分罕见的悲剧手法来讲述过年的情形,却恰好与我们现在过年的情形吻合了。
这部电影演员阵容相当强大,集齐了赵丽蓉、葛优、六小龄童、丁嘉丽等众多大腕儿,可以说是真正的“大牌云集”,
《过年》I 1991
春节为什么越来越没有年味了?这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关系到中国文化怎么传承发展继承还是中断的问题。
近几十年以来,西方文化在中国大受推崇,“崇洋媚外”的心理非常的多。以至于造成西方的节日,比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等节日,在中国大行其道,而中国传统的节日,比如春节、七夕、重阳节等就变得落寞了。
西方的文化会包装成各种各样的节日活动,包装成各种各样的节日产品,这迎合了人们喜欢热闹、喜欢新奇、喜欢过节的各种心理特点,所以大家都喜欢西方节日,抛弃了自己几千年的节日。
尤其是在八九十年后、千禧年后的这些青年当中,我们缺少对中国传统节日来源、意义、内涵、作用等方面持续性、趣味性的普及。此外,传统节日广阔而丰富的表现方式、思想内容我们在宣传和普及时,都存在偏差,都没有进行完全性的普及,使得中国的传统节日看起来内容越来越少、形式越来越单一、越来越千篇一律,也越来越无趣,使传统节日流于形式了。
纪年方法,就是关于使用公历还是使用夏历的问题,夏历实际上指的就是我们现在的农历。如果使用中国本身的夏历纪年,那么传统节日春节就是标准的新年,但是现在我们采用的是公历纪年,也以公历节日,就是以西方的元旦作为新年,在元旦之前两周的圣诞节是作为新年前的活动的。
为什么春节越来越没有年味儿了,小时候最盼的就是春节,那个年代还是比较贫困的,一年到头基本上吃的是玉米面贴饽饽,和蒸窝头,那时候我最弄不明白的是明明打了好多麦子,不知道为什么都大车小车的拉走了,说是交公粮,按定量人口和工分多少分麦子,有一年麦秋特别能下雨,麦子来不及晒就捂了,可生产队长还是下令把好麦子交公粮,各家各户吃捂麦子,那个时代生产队每队都有电磨,就是加工面粉的,基本上总是推玉米面,也就几天推白面,捂麦子推出的面特别难吃,一股怪味,让人恶心,就这样也得到春节才能吃上白面蒸的馒头,和年三十的饺子,馒头上点上红点,蒸上几锅,能吃上三五天的,剩下就是摊玉米面烙糕,反正除了春节吃白面,平常就是玉米面,白薯干子,萝卜樱子老咸菜,吃的人够够的,也只有春节小姑娘才穿上花🌸衣服,小小子拿挂小鞭炮,不能一下子全放了,得拆开了,一个一个的放,大人们放几个二踢脚,麻雷子,也是有数的几个,但是感觉那个时代的年特别有年味,就是喜庆,后来生产队解散了,分田到户 ,自己打的粮食自己做主,不用交公粮了,留够自己吃的,剩下的能卖钱,从那个时候起,常年吃白面了,馒头饺子不那么新鲜了,可饺子也不像现在这样什么馅都有,或一码肉馅的肉蛋饺子,大多是白菜馅的,一顿饺子也就有一勺子编好的熟肉,或油渣,就那吃着可香了。最惬意的是已经有了点视机,虽然是少数家有,而且只有仨台,还要总晃天线,可是到年三十可以看春节晚会了,当年的节目也好看,虽然是黑白电视机,那也看的津津有味。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不用盼着过年了,天天都是好日子,又有大屏幕高清电视,又有电脑手机,想看什么随便搜,不用等到春节,平常手机不离手,吃顿饭也不撒手,相互之间也不聊天,人与人之间都淡漠了,这几年春节又禁放鞭炮,晚会也没有从前的好看,可不就是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吗,再加上疫情期间不能随意走动,也取消了庙会,各种春节活动,没有走高跷的,耍狮子的,扭秧歌的,唱戏的,那来的年味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