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古装剧对历史牵强附会的改编,会使你反感到直接想弃剧
早年的《贞观长歌》,听名字就感觉是一部很好看的很有历史价值的电视剧,但是,我错了,胡改一通的历史完全毁我三观,而且服装道具设计也很乱,人物情节更不用说了,我就想问那个什么安康公主是什么鬼?
谢谢邀请!
如题:哪些古装剧对历史牵强附会的改编,会使你反感到直接想弃剧?
有人说历史就是一个不断轮回的转轮,有不少历史事件都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是客观事实!而历史所造就的感人故事也不在少数,但个人认为体现大爱的方能算得上好书、好剧……很多创作者不约而同的选择这些故事加以分析、研究、创造出了经典之作,譬如二月河先生所创作及被改编的清史故事集,以及《大秦帝国》、《明朝那些事儿》、《汉武大帝》等一众好书、好剧。
说这些是好书、好剧,那是因为作者除了写作能力的高超,而且也是笔下那段历史的研究者,所以他们所创造出来的故事能经得起推敲,以至于能媲美或堪称笔下故事所处历史阶段的正史研究者。所以,这样的著作及被改编的电视剧是值得推荐的。
反之,对于历史事件缺乏研究、断章取义、完全充斥着小情小爱,围绕着小情小爱牛气榨榨牛皮的故事真是不屑观看。在此也就不点名了,免得被人怼,哈哈哈……只说几种让我反感的类型吧——1:宫斗类型的(反复围绕一个皇帝,几个女人,三两个大臣,一群太监的,这样的书或剧不能体现大爱,治大国如烹小鲜也不至于如此省心吧);2:知道大概历史走向,缺乏研究,却围绕着三两个男人和女人分分合合,仿佛谈情说爱就能力挽历史于狂澜的;
历史剧就要有历史剧的“面”和“里”。也希望能看到更多更好的历史好书和好剧!
有没有农村创业创新的典型模式?请推荐
农村创业典型的新模式,目前农村旅游业非常好,人们现在越来越喜欢青山绿水 绿色食品,在农村越来多的人都开办起了农家院,农家乐,依靠青山绿水来给越来越多的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们提供了非常好的环境和提供了绿色食品绿色蔬菜,这种模式继带动了农民的收入也给农民带来了创业新模式,同时又让游客们玩的开心吃的放心的,同时让我们老百姓也有钱挣,有活可干的创业新模式。
我身边有个典型农村创业的案例可以借鉴一下。
50大叔成为养蜂达人
16年我们村老杨在建筑工地当小工,平均一天能挣个150左右。但是天有不测风云,老杨在工地上班的时候,由于没有寄安全带从5米来的外架摔下来,腿摔断了,因为没有按照要求操作工地老板最后只给了几万块。老杨50来岁的人腿又受了伤,出力的活不能干,打工基本没有人要,只有在家种地。
老杨家里还有一个生病的妻子,考种地怎么负担的起。于是在农闲的时候弄点副业来做—养蜂,16年样了10来箱,下半年10箱蜂蜜为他带来了5000多元的收入,这让老杨看到了希望。17年放下地里面的农活,开始专职养蜂,规模扩大到100多箱,17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看到老杨的成功,村里人眼红了,纷纷开始养蜂,村委会牵头成立了一个养蜂合作社,老杨作为领头人。
养蜂是个技术活,两年来老杨一直在学习和实践养蜂,积累了大量理论知识和技术。老杨给别人传授这些知识的时候,不收取任何费用,只要求别为为他养一箱蜂。18年老杨带领200多家村民开始养蜂,为村民和自己带来了财富。18年年底还获得地方电视台的报道。
现在农村产业越来越集成,不像以前小农经济一样。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以区域为特色的产业出现,可能这个镇是养蜂,另外一个镇是某一种药材出名。你如果能够依靠本地资源找到一个赚钱的方法,迅速就会有人加入你,政府也会扶持。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用。
现在农村经济发展也比较好了,很多地方发展一村一品,只要乡政府和村干部能做到为民服务找专业人士去教农民技术,联系合适的客户,只要农产品质量好销路好一切就好了。像我们村搞的那些一村一品就是个过场而已,把国家给的那些树苗都给浪费掉了,实在可惜。所以说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才是最重要的。
感谢邀请,我是农夫山货铺!
其实,说到现在农村创业发展的新前景,归根结底还是要依托本地的资源优势,去深耕挖掘出更大的特色的产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国家也在大力发展精准扶贫!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策,现在国家一直在大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扶贫。
那就说一下在农村目前比较可靠的项目。
01.农村电商。是最直接,也是最大前景的,农村有太多的资源优势,特别产品,这些资源都是可以整合的。
在以前,信息不发达,很多好的农产品推销不出去。但是,现在不是以前了,信息科技发达,城里人都比较喜欢吃绿色健康的产品,只要产品好,通过线上、线下的渠道,去推动农村电商的发展。
02.发展特色有机农产品。这一点,其实前面那点已经说明了,这里就详细说明一下特色农产品。比如:新疆水果、东北大米,山东苹果等等,每个地方都有比较出名的产品,我们可以去继续深挖产业链,做到售前售后一体化,而不是单一的生产模式。
农村创业天地宽,在咱们国家农业、农村是有着巨大市场的。虽然我国大部分农村都比较落后,是以自己种的粮食的一部分用来饲养家禽为主的小结构经济体系,年收入很低,劳动力也很廉价,但是我们还是有很多方法来改变现状的。
并且随着国家对农业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农业已满满成为利润最高的行业之一了,各个地方对于养殖、种植业都是有资金扶持的,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当地的情况选择自己想做的一行。像我家乡这边最近这几年很多人家都开始做养殖业或者种植业了。
对于养殖业的话,在农村是很好做起来的,农村天大地广有许多资源可以利用,就比如说养牛的话,你其实不用投入太多资金购买什么饲料的,因为在农村遍地都是草,你只需要花点时间把草割回去喂就好,再加上日常的一些护理,一年还是能养出几十条牛出来的。
而种植业的话就更不用愁了,因为在农村都是土地居多,并且农村基本上每家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土地,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当地的一些果蔬之类的来种植,只要平时努力点辛苦点好好护理自己的农作物,到最后收入还是很客观的。
所以不要纠结什么,想好自己想做的是什么再结合自己当地情况加油干吧,创业不是说说而已的,还得付出诸多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才会有机会成功哦!加油!
其实现在农村很有发展前景的。第一,由于农村生态环境好,污染程度低,可以发展特色养殖,结合种植,旅游,餐饮一条龙服务,做生态,健康,有机的康养项目!第二,结合当地的优势资源,做资源整合,发展合作社,为其提供优质服务。例如,为种植合作社提供生产资料,不仅可以种植户降低成本,还可以盈利。第三,做农村电商也是一条不错的途径。农村总有许多优质,生态的农产品,由于信息闭塞,无法卖出去,农村电商可以利用网络,把这些农产品发到全国各地。消费者,种植户,电商三方都有收获,可以说是“三赢”。
有人说农村遍地都有宝,我觉得,这有一定的道理。
农村里,当然主要生产农产品,说白了就是吃的。我们在城里超市买的吃的,大多数都是工厂化生产的,从味道和口感方面,都没有农村里的东西好。而且,现在的菜价也不便宜。
有人提出,农村“一村一品”口号,我觉得,这也要符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来发展。
农村人的收入,有的地方主要是务农,有的可以砍伐竹木等林产品,有的去山上採些中药材卖钱。很多农民的菜都是自己种的,鸡鸭鱼都是自己养的,粮食也是自己种的。如果可以把这些东西都有顺畅的渠道卖出去,那农民伯伯就有了新的收入来源。无非就是,自己在种植满足自己吃的同时,以自己吃的标准多种一些。我爸种了几棵灯笼椒,主要做泡椒,很好吃,后来摘了足够多了,剩下的都不摘了。这也是一种浪费嘛。
有的农村完全可以综合发展,综合种养殖。
现在互联网那么发达,特别有是想头条这样的平台,更容易把生产者和消费者链接起来。刚才还有个农村大妈在打电话给农家乐的老板问收不收鸭蛋,老板说不收了。正宗的土鸭蛋,也卖不掉。我家的土鸡蛋,也是很多都放坏了,可惜啦!
既然消费者和生产者沟通方便了,那么将来,有条件的城里人所吃的产品,完全可以实现定制化生产。消费者可以全程看到自己定制的产品的成长过程。一户农民可以为一个客户提供很多种农产品。那么,一家农民有十几二十户城里人客户,为他们提供农产品,那么,这家人也就不会穷了。这一切,都依仗这发达便捷的快递物流服务。
农村品价格贵,首先是店铺租金不便宜,人工也不便宜。老板也不能做亏本生意,有的农产品放不了多久,不新鲜就卖不掉了。就算是工厂化,规模化生产的农产品,到了消费者那都经过了至少三道中间商,个别的经过五六道中间商也很正常。
所以就有了这样的现象:地里的价格便宜的没人买,便宜到滞销。城里的价格依然很贵,贵的不敢消费。
如果生产者和消费直接链接,那么,价格自然下来了,品质又上升了。
农村创业新型典型案例很多,随着时代变化手机直播流行,目前最热门的就是直播引流型,不管是什么产品都适合,利用直播的实时性,快速引流直达客户,能最大程度的减少中间商,保证利润,具体做什么要看你当地适合做什么。
您好!我认为在农村创业是个好的方向,因为农村人的思维相对固化,很少有像样的创业过程,一般都是依靠种植和养殖为主,目前来看,农村创业创新的项目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1、物流快递:这里说的物流快递和城里的有所不同,一般的快递和物流很少在农村设点儿,市场相对空白,我们并不一定就要代理哪家快递物流,只要来回跑腿就可以,比如每周到镇上取一次快件,回来收取用户的跑腿费用即可,我们村有一小伙,光这个业务每天就有小300元的收入,方便了大家成就了自己,不耽误种地,不耽误喂牛。
2、养鹅:鹅的生命力很强,对生存环境要求不高,三个月即可出手,净利润大约5倍,看起来好像并不是什么创新,但你可以让它多下蛋,市场上对鹅蛋的需求很高,价格也非常好,鹅一般天气冷了后就不下蛋了,这时的鹅蛋非常紧缺,价格也会很高,我们可以架一个温室大棚,保持好温度它们自然就会继续下蛋了。
3、采摘园农家乐:我们是在黑龙江省的一个小农村,是一个蒙古族自治县,巴彦查干和平村,听起来就有民族特色,可以用自己家的闲置土地来种些蔬菜水果之类的,当然,没有少数民族特色也一样,只要你是地道的农村人儿就成,你有大锅,火坑,大酱缸等等,很多有钱人都想着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咱家的采摘园就可以提供他们想要的新鲜蔬菜,当然我们要做那种无公害绿色有机的菜了,然后用自己家的大锅给炒了,坐在咱家坑上挣他们的钱!细节好多,以后再说!
其实还有很多,重要的是你想好了怎么去做,就要付出行动,不然再好的方法也是在你心里开着花,永远结不了果。
以上是从我个人角度分析的一点小建议,希望能在未来农村创业创新的双创中,提供参考,谢谢!
汉高祖刘邦为何又叫“刘季”呢
我们可以通过历史的记载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叫刘季
我们都知道刘邦的出身很普通,就是一个农民家庭,是属于最底层的一个阶层。从先秦以来,贵族平民的区分相当明显,底层民众,很少有正式的地方,包括后来的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的曾祖叫朱百六,祖父叫朱初一,父亲是朱五四。而在刘邦那个时代比如刘邦的父母,其实也都没有名字。根据《史记》、《汉书》的记载,刘邦的父亲叫刘太公,意思就是刘大爷(网上所谓刘邦之父名煓,不见于正史)刘邦的母亲叫刘媪,意思就是刘大妈。听着两个名字,哪里是像样的人名啊,也就是乡里乡亲这么叫而已。
刘邦兄弟三个,分别叫做刘伯、刘仲、刘季。古代男子排行,伯仲叔季。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所以兄弟三人的名字其实就是刘老大、刘老二、刘小。刘邦原名就是刘家最小的孩子而已。(另外刘太公还和外室有个儿子刘交,这是庶出,跟三兄弟不长在一起,所以不排在内)
也就是说,刘邦早期是一直顶着刘季(刘小)这个名字。从他做亭长,到起兵反秦。至于刘邦这个名字,估计是他有了一定地位以后总要有个正式一点的名字。可能是做了汉王以后,也可能是做了皇帝之后,就不可考证了。
刘季的意思就是刘老四,是个称呼。混乡下的时候没人叫名字,也就叫他老四,参照乡村爱情赵四,自己都忘了自己叫赵国强了。后来刘老四率部揭竿而起,自称沛公,投项梁,被封武安侯。后来部下萧何觉得刘老四身为老大,部下跟其他诸侯往来需要一个好名字,毕竟被老四老四的叫来叫去不好听,于是从“天子万年,安家定邦”中取了一个邦字,称刘邦。
但是这个也是个假设,史记包括汉书并没有刘邦这个名字的称呼,所以这个名字具体什么时候起的就不可考了。
刘季这个季是排行老三的意思,也就是“三儿”。
像刘邦那样出身底层的人,哪里会像贵族一样,还有名、字,一般也就是按排行排序了,伯、仲、季。
还有一个皇帝也是,朱重八,也就是朱元璋。
后来当了皇帝,总不能再说自己排行老三、老八吧,当然要给自己改名。
古人有伯仲叔季。即老大、老二、老三、老四。
老大叫伯,唐伯虎就是排行老大。
孔子字仲尼,孔子排行老二。
共叔段就排行老三。
刘邦原名叫刘季,其实就是没名字。今天的话说,就叫刘四。
楚昭王的胞妹季芈荜我也是排行老四。
如果兄弟八九个,最小的也叫季。
刘邦在起义后,觉得刘四儿太难听了。连个正经名字都没有,于是改名刘邦。
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或公元前247年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人。刘太公刘煓共生有4个儿子,太祖刘邦排行为老三,上面有两个哥哥:大哥刘伯、二哥刘仲;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刘交。所以取名为季,其实就是刘老三的意思!
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被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马 。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霸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
秦朝灭亡。 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
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项羽后,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天下平定以后,以张良萧何为首的大臣们觉得皇帝刘季一名太过平凡庸俗!提议给他改名,便取邦国天下中的邦,刘邦一名就此成为刘季的正式名字!
刘邦实际是心胸宽广,招贤纳士吗?为什么容不下那么多开国功臣
了解刘邦的人都知道,刘邦在开国之后,就开始诛杀对自己江山有威胁的功臣们,大部分的功臣都没有幸免遇难,只留下了极少的部分,其中缘由如何,来听怀信细细分析分析!
刘邦杀的功臣主要是异姓王,汉初封了7个异姓王,6个对西汉中央王朝有直接威胁。刘邦之所以要封这些人是没办法。剿灭诸侯王,其实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定。因为这些诸侯王个个拥兵自重,实在是中央的心腹大患。对于刘邦的王位来说就是非常大的威胁。他们的手中都握有兵权和财权,完全就是新的割据实力,是刘邦主要想铲除掉的。像长沙王吴芮因为忠心且没啥实力,一直活得欢蹦乱跳。
对比后世的朱元璋,比如蓝玉案,胡惟庸案件等,牵连人数都是几万几万的杀。朱元璋死后,存活的功成仅仅汤和等数人。与之相比,刘邦已经很仁慈了。严格来讲,刘邦心目中的功臣,他一个都没杀,就连最讨厌的雍齿,他还封了侯。刘邦杀的都是异姓诸侯王,彭越、英布、韩信、卢绾,他们在刘邦的心中就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于是刘邦想要永除后患,与其说他们是忠臣,还不如说是想要刘邦平起平坐的一帮人。而沛县出来的老团队都活得好好的。
总之,刘邦是个聪明人,看透了自己,更能看透了对手。
我是怀信同学不知道大家是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可以留言一同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持续的打仗扩张建国过程中肯定还是要心胸宽广、招贤纳士的。建国后做了皇帝,刘邦肯定还是有自私的想法的,为了千秋帝业,肯定要铲除异己的,特别是他做太子的儿子刘盈太弱,刘邦要确保儿子皇位稳固。当然后来吕后的手段也很毒辣。
刘邦他是一个心中宽广,礼贤下士的皇帝,但是很多小伙伴会问,既然刘邦是这样一个人,那么他为什么还要把替他打天下的那些人一个个的全都除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刘邦在当时作为草根一代,到后来逐渐发展成汉帝国的开拓者,身份与他的贵族强敌项羽形成鲜明对比,实力相差悬殊,后来刘邦胜利了自然与他的心胸宽广,礼贤下士的做法不无关系。
刘邦通过自己拉拢的手段,依靠自己身边的人从社会最底层爬了上去,成为了统治者,那么他的心态自然也会随着地位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他家族对帝国统治权的控制,在经历了秦朝二世而亡,刘邦登基后自然想的是如何将自己的统治延续下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刘邦与身边这些功臣也是身经百战,每个人的能力刘邦自然是一清二楚,再加上刘邦对他们的了解,很清楚手底下的人目前是看着他在不敢造次,假如有一天他走了,他的儿子继位,如何驾驭的住这些有威望,有功劳又有才能得功臣?
所以刘邦趁着自己还在,就将其中有异心的逐个击破,一个个的除去,因此,并不是刘邦不爱惜人才,并不是刘邦心胸不宽广了,而是相对于这些,他家族控制统治权更为重要,所以孰重孰轻刘邦自然清楚。
这个问题,可以分成两部分去理解。
刘邦最让我佩服的地方,是他的人格魅力。一个人的魅力如何,不是他自己说了算,得看别人是怎么对待他的。
空着手去县里富户家吃饭,不但一分礼钱没上,还能让富户看出他的不凡,哭着喊着要把女儿嫁给他,这种本事,纵观上下五千年历史,也只有刘邦能做到。
(抱得美人归)
还有张良,出身于韩国的大贵族之家,五代韩王之国相(祖父连任三朝,父亲连任二朝),如果韩国没有被秦国灭了,张良毫无疑问也会是韩国的国相。
张良胸怀大志,以反秦为己任,在他筹谋刺杀秦始皇的时候,刘邦还在乡间四处浪荡呢。两人有天壤之别。
但是,秦始皇去世、狼烟四起之后,张良本来要去投奔楚假王景驹,路上遇到刘邦,一番详谈,他竟然放弃了投奔景驹的念头,从此成为刘邦的忠臣。
能够折服张良这样的大才,刘邦的人格魅力可想而知。对于一位君主而言,“广阔的心胸、谦逊的态度、对贤才礼遇有加”就是其魅力的具体体现。
所以,我认为刘邦的确心胸宽广,招贤纳士,否则不会有这么多人效忠他。
征战杀伐时心胸宽广、招贤纳士,统一天下后兔死狗烹、屠杀功臣,古往今来的开国皇帝都会遵循这样的行为模式,毫无例外。
刘邦在与秦朝和项羽争天下时,麾下猛将谋士如云,这也成就了他的帝王伟业,而项羽之所以失败,就因为心胸狭窄,不敢用人。
而当上大汉天子之后,刘邦把一起打江山的开国功臣几乎屠杀干净,比如韩信、英布、彭越等等,只有十分聪明主动放权归隐的张良逃过一劫。
其实不光是刘邦,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明太祖朱元璋立国后以政治案件诛杀功臣不可计数……
那么为什么开国皇帝在创业时招贤纳士,在当上皇帝后却容不下开国功臣呢?我想原因有三:
一、创业时需要人才,特别是战争人才和权谋人才,而天下平定后这些人才就成了帝国最危险的定时战斗,开国功臣一个个都是在沙场上经过刀剑磨砺的,都是在生死中玩弄权术与股掌之间的,和平年代他们对于帝位是非常危险的存在。
二、为保持天子的权威性。比如,朱元璋的很多开国功臣都是从小长到大的兄弟,在他们眼里朱元璋是大哥,是带头人,却略微缺乏一点天子的神秘性,毕竟朱元璋从小到大的那些糗事他们啥不知道。古代帝王都是半人半神的存在,当然不能允许这些知道太多的开国功臣的存在。
三、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皇帝的继承人一般都是在锦衣玉食中长大,所以刘邦、朱元璋这些开国皇帝非常担心自己百年之后没人镇得住这些开国元勋,为了自家的天下能够千秋万世,必须提前为子孙除掉危险。
说刘邦诛杀大臣,其实他挺冤的,根本就没杀几个,而且这些人确实该杀,不杀不行。不在这个位子,不知道他的辛苦。
韩信也不是他杀的,严格的说是他老婆吕后杀的,他被封王就已经收到猜忌了,彭越也是在他老婆的挑拨下死的。韩王信,英布,臧荼等人也不算是功臣啊,只能说是一起打天下的同僚,刘邦当了老大,他们不服,就想造反,也有的是被逼的,还有的是被诬告的,造反怎么能不被除掉?
刚建立汉朝时,不得已只能封异姓王,否则就像秦始皇那样废除分封制的话就落人口舌。异姓王又不老实,正好找机会削弱。
相反刘邦对待自己的臣子还算是不错了,比比朱元璋就知道了。再说当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不能不做出一些手段。有句话不是说,屠狗的樊哙,吹唢呐的周勃等人不都各尽才能在刘邦底下干的好好的。
刘邦知人善用是真的,他确实把手下各尽其能。不过要说心胸宽广,他也有小心眼的一面,比如说他嫂子有一次不给他和他的朋友饭吃,他就一直记恨在心,当了皇帝就去埋汰自己的亲嫂子。
有句话叫做只能同苦,不能同甘,刘邦在这个位子上,他不能不猜忌,尤其是开国皇帝,大臣又各个有才能,功高盖主,只能找机会干掉他们了。同时伴君如伴虎,自己学会怎么保护自己也很重要。
在中国的历史上,大多每个创业皇帝在得天下的时候都会杀开国元勋!
因为皇帝知道打江山的时候需要能人贤才,等江山稳固了,又怕他们能耐太大造反,就是创业皇帝活着的时候能管住他们,但是又怕皇帝死后他的儿子没能力管住他们,所以趁早杀他们!
刘邦是个纯正的功利主义者,行为的目的性非常强。对于他来说,所有的人、物、行动都是为了达成目的的工具。因此刘邦前期打天下时候的心胸宽广也是为了招揽贤士,收买人心,所选择的最有效的工具,利用这个工具,击败了无数强敌,得到天下。
天下到手,大权在握,就要考虑稳固自己统治的事,不仅自己要安安稳稳当一辈子皇帝,自己子孙也要千秋万世,江山一统。打天下这帮强人的本事他很清楚,自己活着可以弹压,自己归了天,万一哪个造反,恐怕自己儿孙都不是对手,怎么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斩草除根,解决可能制造问题的人,就不会有问题。所以功成名就后屠戮功臣,几乎成了各代开国皇帝的必修课。
如果不具备这样毫无节操的公利心,在残酷的争霸之中,也不可能击败强敌。历史上的战争和政治,不要用感情去解读,以权利与利益的争夺为主要脉络,不去按喜好区分好人坏人,这是基本常识。为了权利利益,父子兄弟相残,君臣互相杀戮,比比皆是,偶尔出一个周公姬旦这样的特例,会被大书特书,因为对于统治者来说,这样的人是最趁手又没有副作用的工具,必须推崇,让所有人都变成这样,自己就握着特权,千秋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