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日本最长的一天》
如何评价电影《日本最长的一天》?
《日本最长的一天》是由冈本喜八执导,三船敏郎 、山村聪等人主演的一部剧情片。影片讲述了二战史上日本本土的最后一天发生的故事。
日本1967年冈本喜八经典名作之一,《电影旬报》评选的日本百大佳片之一。影片结尾三船敏郎剖腹自杀一段情节的刻划堪称经典中的经典。由于影片是黑白的画面,当三船敏郎左至右横切腹部时,鲜血从喷涌而出的场面令人毛骨悚然,这个情节大约持续了10分钟左右,充分显示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盲目性。
本片以2小时10分钟的篇幅讲述二战史上:日本政府在1945年8月15日向盟军投降前一天发生过的重大事件;与其视为“历史”,更确切应该叫做“秘史”。又从拍摄阵容、格局来说,或许能喻作日本的《建国大业》制作,除了不爽好几个非常跳跃的剪辑段落,整体品质算不上差。
但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可能感觉偏沉闷,毕竟它的意图是力求还原一段鲜为人知的真相。可惜看完之后,会不自觉地把《日本最长的一天》与德国的《帝国的毁灭》对比,相同点显然都描写两个法西斯帝国的最后时刻,不过制片的态度截然相反。所以我认为:这部《日本最长的一天》拍得既圆滑尤其缺乏诚意。
德国的《帝国的毁灭》可以把最后十二夜的希特勒刻意丑化未必完全真实,但是《日本最长的一天》却几乎只把日本昭和天皇的形象格外美化。无论日本民族对天皇持有敬畏也罢,既身为侵略战争发动国一方,又摆出一副善行品格,这点我比较难理解。
又及,其他军官角色一身“热血”、“忠心”的光环加护,显示日本军国主义的盲目性,同时也麻痹到无法自省的地步。
从影片中看到,日本内阁商议决定投降是基于自身的“利益立场”出发,包括受到两枚原子弹和各处大空袭的促使;然而最重要戏幕集中在年轻军官畑中带领的“反投降”政变“宫城事件”上,继后是军人权力最高代表陆军大臣阿南惟几的切腹自尽。可见战争责任几乎都卸在军人身上,所谓的战争反思态度十分模糊。
这部电影是乏味的平铺叙事方式,因此提早了解电影里出现角色职位,最简单是记服装颜色,有助于观影快速入戏。
日本历史最长的古都
京都,位于日本西部近畿京都府南部,是一座内陆城市,坐落在京都盆地(山城)的北半部和丹波高原的东部山区,总面积为827.90km2,占京都府总面积的17.9%。是京都府各县市中土地面积最大的一座城市。 京都为京都府府厅所在地,也是政令指定都市之一,是日本人口第八多的都市。
为什么日本人的平均寿命最长
因为日本人的生活习惯比较健康,而且普遍重视养生。
日本人喜爱清洁,从洗手做起。饭前便后洗手、回家之后要洗手,这都是从小养成的习惯。日本自来水的洁净标准高,饮用生水不担心病毒或者细菌感染。爱护牙齿,每次饭后有刷牙的习惯。
日本人好洗澡,至少每天一次,一般是在临睡前泡澡,有助于晚上睡眠好,有的人还会在早上起床之后洗澡,甚至是留长发的女性,这样能在早晨出门时保持精神焕发,日本人喜欢泡温泉也是出了名的。
日本已连续12 年成为全世界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二战后的日本,百废待兴,在恶劣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里,普遍矮小体弱的日本人意识到了国民身体素质的重要。随后,日本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对国民提出:“加强运动,达到热能的平衡”、“养成户外活动的习惯”等强烈的健身意识成为日本人长寿的重要基础。
健走运动,在日本,三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人每日健走。值得注意的是,健走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已经从“追求健康”转变为“乐在其中”。有研究显示,步行健身走能加速血液循环,延缓大脑衰老。
饮食丰富,日本人长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注重饮食均衡。食物种类多,提倡精细化精细,均是鱼、肉、蔬菜、豆类、水果和米面,都用小碟、小碗盛装,花样繁多。这样,每顿饭虽然吃得不多,但能保障摄入多种营养成分。
每日营养均衡,一日三餐有蔬菜,面包和沙拉、米饭和菜肴一起吃,确保纤维素和维生素的吸收。日本人很注意用盐量,常用适量的醋、芥末、辣椒和香辛料等调料代替盐,使菜的味道加浓,而摄盐量又不至于过高。
二战日军和德军电影
电影《U-234死亡使命》讲述了在二战末期,日本和德国在战场上节节败退,为了做最后挣扎,一艘有着特殊使命的潜艇从德军占领的挪威出发。
潜艇上有着制造核武器用的设计图和重要材料铀-27,随行的还有两位日本技术军官。潜艇在海上遇到美英舰艇围攻,更要命的是当航行到一半时,希特勒的死讯和德国投降的消息先后传到艇上,潜艇的舰长和船员应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