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看过《乌合之众》这部书,看过之后的感受
《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学家勒庞写的社会心理学著作。他在书中认为现 代生活逐渐是以群体聚合为特征的,人一旦是进入了群体之中,他本身自 己的个性就会被逐渐湮灭,群体的思想力量就会占到主导的作用。整本书 中,每一部分都有清晰的分析条例和比较严密的逻辑性。
其中一部分讲解的是,人都有模仿他人的倾向,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为“同 步”。人大多都是对自己比较满意的,所以就会有爱屋及乌的特性,会喜 欢与自己相似的人在一块,即“认同”。为了让其他人喜欢自己,寻求更 好的合作关系,人都会模仿其他人,即“求同”。其中现在很多的商家都 懂得利用“同步”的理论来挣钱。一些销售的人员,使出浑身解数的来跟 客户套近乎,也是为了博取一种“同步”。一些卖点心的商家会有免费品 尝的套路,在“同步”的作用的帮助下,总会让顾客后期乖乖的买下自己 本身不是很需要的产品。“乌合之众”的盲从,正是“同步”和催眠的共 同作用。其实也是针对大众的一种行为研究的书籍,对现在很多的商家或 者营销策划者提供了很多依据。但是这本书也是一把双刃剑,也能让一些 心怀不轨的人,找到控制群众的一些方法,其中传销就是这样的例子。
书中还有一些不好的地方就是有一些意识形态和种族主义的错误观点,但 是抛开这些不好的地方来讲,这本书对大宗心理细致入微的剖析,是具有 很强的借鉴意义的,在当前社会仍然不失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乌合之众》是2013年9月1日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法)古斯塔夫·勒庞。细致考察群体的一般性心理特征,探讨群体的道德观、情感、想象力、信念等诸多层面,指出个人进入群体之后容易丧失自我意识,在集体意志的压迫下成为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的“乌合之众”的一员。以非法私利为行为动机的群体通常是犯罪团体,而“为信仰而战”的暴民团体会表现出崇高的献身精神。影响群体观念和信仰的因素有种族、传统、制度等,此外,极具感染性的语言、理想国的召唤、领袖人物的煽动等也对群体行为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作用。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一部影响百年的经典论著,此次影印的巨擘经典英译本,大程度还原原著面貌,将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和更深层次的启发。
作者简介
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1841-1931),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创始人,被称为“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利”。主要著作有:《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法国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学》、《战争心理学》等。其中以《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最为著名,该书出版于1895年,已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至今仍在学术界有广泛影响。
我只是听说过这本《乌合之众》,但是没有看过,看过的朋友说这本书绝对不是一本“好看”的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辞藻,甚至还带有时代和种族上的偏见(书中不乏对社会主义的大量抨击),但不论对错,这些依旧不妨碍它成为一本流传至今,今仍受用的经典。所以我也建议我们都来读一读!
没看过。但顾名思义,能意识到此书大概是讲述剖析了一些没有独立思考和个性思维的人的一种从众心理。现实社会中,确实存在乌合之众。比如,有人指鹿为马,于是很多人便会跟着说:嗯,那就是马不是鹿;又比如,有人说是“上帝”造人,于是很多人信以为真,认为人就是上帝创造的;再比如,有人说人死后阴魂不散,很多人都觉得人死后应该是存在阴魂的。
现实生活中,往往有人就是喜欢跟着“乌合”,而有人又往往利用这种乌合从众的心理制造谎言欺世盗名。
总之,乌合之众的社会现象确实不少,很多人就喜欢到“乌合”的场所凑热闹,很值得人们深思。
若有时间,我一定找到这本书看看,是否与我对此书内容的猜想相吻合。
一犬吠影,百犬吠声!明白了这句话就可以很好的理解这本书。
这本书的电子档我有。也看了部分章节的内容,基本上知道的里边的意思。
实际上这本书是社会心理学的范畴,在当下疫情的环境里,我们可以对照这本书找到很多和书中描述相类似的表现。
其实,在这个社会群体里,人的个体的力量是非常渺小的。
伟大的人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得到了绝大多数的人的认可,但是想获得绝大多数认可的话很难。
普通的言行容易得到理解,而越是高大上的言行,越难以让更多人去理解,这样的话就会造成高端的人群被大多数人所影响。
会出现书中所描述的一个专家,在一群普通人当中,专家的智商会被普通人拉低到跟他们一样的水平。
这本书值得大家去看,如果需要的话可以私信我。
去年夏天,我在“老子搜书”中搜索小说《乌血》时无意中发现了《乌合之众》这本书。利用七天的业余时间把它看完了,给我的感受是: 不管你是什么人,一旦凑成了群体,你就会变成瞎子、变成弱智、胆子变大,极易受人鼓动。
《乌合之众》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他是一位医生,这本书其实是他依靠个人兴趣完成的,虽然遭到众人的质疑和批判,但这本《乌合之众》已被翻译为十几种语言,成为经典名著。
该书对群体心理进行了刀刀见血的分析,明确提出: 无论个人是多么的聪明高尚,一旦进入群体,个人品质可能都将不复存在。通过暗示、灌输和断言等手段,群体完全可以被领袖有效操控。
拿我们平时经常调侃的中国式过马路来说,一个人在等红灯,两个人在等红灯,当人数越来越多凑成了一撮人,就会集体闯红灯过马路,和红绿灯无关。这种典型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和安全意识、公民素质、斑马线规划、红灯时间长等都没有太大关系。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理智的,却做出了与自己一个人独处时的不同表现。这个时候,就已经变得盲从、没有了个性、智力受到了削弱、理性也基本丧失,暴露出人们心里的隐蔽愿望。
再举个例子就是前段时间发生的香港暴乱。相信大家在新闻中都看到了这样一个现象,暴徒中没有一个人两个人几个人实施打砸抢等行为的,都是聚集大量人员形成群体进行犯罪。这个时候,犯罪分子接近幻想的想象力就会变得强大无比,极端的情感相互感染,情绪越来越失控,人多势众使其感到无所不能,加上群体领头者反复煽动和断言,令其完全丧失理智,群体心理表露无疑。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简要的谈了自己对《乌合之众》这本书的粗浅体会,欢迎互相探讨!
觉得自己有自残倾向,该怎么办
我是老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个人的建议是马上去看心理医生,寻求正规医生的帮助。自残倾向是非常严重的心理抑郁表现,千万不敢大意马虎,是一种心理疾病,在我的经历当中曾经就见过我们中学二年级有个女生,因为恋爱失败开始不停的自残,用刀划自己的胳膊,留下一辈子的划痕,用点燃的烟头烫手腕,最后心理抑郁不得不退学,差点自杀。这种自残的伤疤会伴随一生,心理的灰暗也会伴随一生。所以,一定要学会排遣心里压力,多交朋友多沟通,实在不行一定要找正规的心理医生去治疗,寻求各方面的帮助,解决问题。以上是我个人观点,希望能帮到你。
自残的思想都是心里有怨恨找不到出口发泄然后就惩罚自己。为什么要怨恨呢?找出怨恨的根源,把这个根源解决掉你才会去掉自残的思想。说到底还是自私狭隘不会感恩。所以首先要学习怎么去爱。爱的源头你要找一个信仰,搞明白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建议你去找一个师父学习佛法,加入志愿者团队多做公益
自残现象背后多是心理问题
1.正视这个问题 找到事情的根源 只有自己能找到 (具体到那个人 那件事)
2.找人倾诉 不要找熟人 熟人是怕是听了会疏远你 熟人自己也不好意思讲吧(喝点酒找个人胡乱说上一通)
3.不要刻意的回避克制自己的行为 而是规划自己行为 调节生活节奏 养成自我习惯 慢慢的你就掌握了自己的行为 (从小事做起 )
4.简单的自我才是幸福的生活的开始 (放下才是洒脱)
喜欢你的关注
图片来源网络
首先自残,并不是残忍,采取自残,只是内心不够强大,不能合理或者自如处理日常生活事物,内心郁闷和崩溃的体现,自残是其发泄的一种方式,就怕长期形成习惯;其次,自残,它只是对自己造成伤害,并没有伤及无辜,也是自身的一种悲剧在职,全社会都需要理解,包容和帮助;自残发展到深度,将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副作用,危害社会。
电视声音开了但是没声音
先检查电视机的音量设置是否有问题,是否按了静音键开启了静音模式导致没声音,一般再按一次静音键即可恢复正常,或者用遥控器不断增加音量来解决。
检查电视机的信号源输入是否有问题,线是否连接正常、接触良好,若松动则将其固定即可解决。
检查是否为节目源有问题导致没声音,一般可以通过切换其他界面频道来解决。
1、设置问题。
当电视中没有声音或图像时,可以首先查看电视的静音设置是否有问题,使用电视遥控器时,用户是否按下遥控器的静音设置,如果按了静音设置,电视机在使用时肯定不会有声音。
解决方案:如果电视静音,电视将没有声音,这是只要按电视上的键或取消遥控器上的静音设置,电视就会显示的声音。
2、音视频线未连接。
在使用电视机之前,必须连接电视机上的音频和视频电缆,如果电视上的音频和视频电缆连接不正确,则在使用电视时不会有声音。
解决方案:电视的音视频线由音频线和连接器组成,当电视中没有声音时,需要重新连接电视的音频和视频电缆。
3、音量调节过小。
使用电视观看节目时,电视或机顶盒的音量调整到最小,因此电视没有声音。
电视有两个遥控器,上面都有喇叭选项,分别打开上面的喇叭,看喇叭上是否放在静音状态。若是的话,按一下按键就解除了静音,电视恢复声音,若不是,看机顶盒声音输出是否正常。
2.
检测是否电路接触不良或者断了,是的话更换线路即可恢复声音。看遥控器是否没电了,若不仅声音播不出来,整个遥控器都失控,可以更换两节电池。若有电器知识的话,可以将后盖拆开,看管喇叭的线路是否短路。
1、检查以下几个可能的问题以解决电视没有声音的问题:首先,确保电视的音量调至合适的水平并且不是静音状态。
2、其次,检查电视的扬声器是否被正确连接。
3、如果是通过音频输出插孔连接音响系统,请确保连接插孔的线缆没有松脱或损坏。
你好,可能是以下原因导致电视没有声音:
1. 音量调节:请确保电视的音量没有被调至静音状态,可以通过遥控器或电视机身上的音量按钮进行调节。
2. 输入信号问题:如果您使用的是外部设备(如有线电视盒、DVD播放机等)连接到电视上,请确保设备的音量调节正确,并且与电视正确连接。
3. 静音模式:有些电视可能有一个静音模式,需要通过遥控器或电视机身上的设置菜单来关闭它。
4. 声音设置:请检查电视的声音设置菜单,确保选择了正确的音频输出选项(如扬声器或耳机)。
5. 电缆连接问题:检查电视和扬声器或音频设备之间的连接电缆,确保连接牢固且没有损坏。
6. 耳机插孔:如果您插入了耳机,请确保耳机正确连接,并且没有损坏。
如果以上方法都没有解决问题,建议您尝试重启电视或将问题报告给电视制造商或技术支持。
即将要上讲台讲课了,有没有老师能传授一下经验
新老师并不缺乏教育教学的理论,欠缺的是教学的工作经验。
一、新老师倍受学生欢迎。学生最爱亲近和他们年龄差距不大的老师,年轻青春活力,富有朝气和激情,还有时尚也是学生关注的焦点。所以年轻老师担心学生不喜欢是完全多余的。
二、新老师在驾驭课堂教学上肯定不能完全胜任,但这是正常的,只能说逐渐去提高,只要你有心,能力的提升也是与日俱增的。这有四个日常可用的途径:①请有经验的老师听你的课,给你指导改进的地方;②主动听有经验老师的课,作不同对比;③与学生互动,争取他们的建议;④课后教学反思,这节课的亮点与不足。
三、课前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环节,激发兴趣导入,层层推进的提问,环节之间的衔接,具体细节的师生活动,组织学生恰当的收和放等。
放心,孩子们会给你更多的惊喜!
教育是用一个灵魂塑造另外一个灵魂的事业,老师是用自身行为去示范给学生的工作。
一、让知识“活”起来。
把第一课的教学内容划分成几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要有充分的扩展知识点,既要有理论又要有应用。不要死记硬背,平铺直叙,给学生一股清流。
二、让语言生动有趣。
讲课既不是演讲也不是唠家常。太慷慨激昂学生会肉麻反感;太絮叨学生容易犯困。
应该掌握一种节奏,就像我们坐在一叶小舟飘荡在波澜不惊的水里。有惊涛骇浪也有碧波荡漾。
组织语言不能像白开水,适当引经据典,美联金句。要充分展示你的内涵品质。
三、穿衣打扮合体,即不奢华又有品位。
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既要展示你的风采,又要让学生感到你的深奥,不能让学生们一眼看穿你。用博学征服学生,用多才吸引学生。
总之,要把职业当事业做,要不忘教育初心,牢记教师使命。
祝你成功!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我是周老师,很高兴能够在这里与新教师交流互动。恭喜你加入教师队伍,希望你能够在教育战线上越走越顺,越走越好,越走越远。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从敎师自信心、课堂组织技巧、教师仪表等多方面齐头并举。
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萧伯纳
充分的准备工作是课堂成功的前提。在我们这儿,有句俗语:走到那里黑,就在那里歇。这是典型的教学无规划、无序。新教师最忌讳的就是如此,教学来不得半点马虎,蜻蜓点水式的教学对学生后患无穷。
上课前,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任务,围绕着任务,认真阅读教材熟悉教材,准备好教案、PPT课件。
再好的文才,再优秀的教案,如果没有课堂组织能力,也是“ 茶壶煮饺子 ”有“货”倒不出。
知识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们有着紧密地联系,新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各知识点之间要巧妙转换,融汇贯通。
课堂沉闷无语是新教师“ 致命伤 ”,教学的“ 独角戏 ”引不起学生的共鸣,新教师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多和学生互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堂中根据教学实际,可以设置游戏、抢答、故事、动漫、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一气呵成,令人赏心悦目。新教师要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主次不分。要学会把控教学节奏,教学重点、难点要突出突破。
1.认真读教材,抛开参考书,现在学生的位置思考问题,然后查阅资料,写出教案。
2.尊重学校里的所有员工,虚心向有经验的先生请教,多听听他们的课。
3.养成读书和写文字的习惯,这是一个人的财富。
4.及时总结课堂得失,不妨写写教育随笔。这能让你进步很快。
5.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6.以身作则,给学生做好榜样。
7.最后祝您成为优秀的教师。
上讲台讲课,这是老师的必修科目。尤其是第一次上讲台,往往事先准备好的备课不到一半时间就讲完了,给学生做的作业完成后还有空余时间,对新教师常有的事。
怎样把握好时间,这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教学程序要安排清楚。备详案,第一步讲什么,第二步讲什么……,在安排程序时尽量多设计一到二个程序,免得有时间剩余。
其次是语速,新老师初次上课往往速度快,生怕讲不完,所以要尽量放慢,可在每个程序后注明时间几分钟,控制自己的语速。
再次要控制好课堂气氛,跟学生互动,缓解紧张的心理,有的新老师如果有老师听课就更加紧张,这时选择跟学生互动,启发学生的积极性能减缓紧张气氛。
总之新老师要善于总结经验,多听老教师的课,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久而久之就会胜任自己所教科目。
谢邀!欢迎这位教育战线的新兵,
要想一炝打响,一路走红,
一点建议仅供参考,
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第一节课你如何达到亲其师?自已好好琢磨,如果达到了,从学生表情自会看出,若能达到亲其师,信其道就水刭渠成,就一炮打响了,以后就一路顺风!
、温磬提示:
1、讲活声音宏亮吐字清晰干净利索生动有趣。
2、切忌拖堂,这是学生最反威的。
为救校车挡卡车的女孩是什么电影
这部电影是《老师也疯狂》。
在剧中,货车司机醉酒后驾车,车辆失控冲向幼儿园,面对危机,美女老师韩老师毫不犹豫地用车挡住失控大货车,避免了一场灾难的发生。
如需更多信息,可以观看电影了解。
发生踩踏事件的时候,被压在底下的人是什么感觉
我想讲讲我的亲身经历,虽然过去20年了,记忆犹新。
1999年末去哈尔滨看冰灯,因为是二十世纪末的最后一天,然后就进入二十一世纪,是跨世纪的一天,特别有纪念意义。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开幕式1999年12月31号举行。
当时冰雪大世界的开幕式表演特别精彩,记得还请了俄罗斯美女来助兴,没开业之前宣传力度大,所以开幕那天来了很多人。
我和我的同事一起到冰雪大世界的门口,当时天还没黑,我们在门口看了一会烟花,然后检票进去。
所有灾难的发生都是猝不及防的,从来不给你准备的时间。
天黑下来,门口的灯都亮起来了,忽然门口就乱起来。挤得人透不过气来。开始的时候,大家还开玩笑,挤挤暖和,后来完全控制不了。我的同事抱着检票口的门柱,崩溃大哭: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一个成年人的哭声在夜里特别凄厉!
我们三个同事开始手拉手,这时也挤散了。我一个女同事特别仗义的一个人,听到这个女同事大哭,拼命地挣扎着去救她。虽然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挤不进去啊!这时我的仗义的女同事忽然大叫起来:你偷我东西。抓住一个女人不放手。
我的四周都是人,我个子小,只到人的胸口处,我戴眼镜,眼镜已经偏离正常轨道,但是我伸不出手扶眼镜。这时我的脚已经够不着地了,如果挤着我的人稍微错开,我一定会摔倒,后果不堪设想。
我的耳边有同事的大哭声,有女同事大喊抓贼声,但是我完全看不到她们。
记得1999年12月31日晚上,大连政府举办一场游行烟火的盛宴,晚上八点开始从青泥洼桥到人民广场,街边全是人,我和同事两人八点半从青泥洼桥开始往人民广场徒步,马路上已经没有车,围起来通过游行队伍的花车,马路两侧的人行道全是人。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人民广场,这段路人行道有点窄,再加上人越来越多,已经走不动了,只能随着人群不由自主的挤过来拥过去,所有人慢慢的都感觉到恐惧,压抑,有的人开始控制不住情绪因为拥挤争吵,其实互相都是身不由己。我感觉场面要失控了,心里很害怕,心跳加速,不敢继续往前走,正好身旁是沿途单位的围栏,就和同事爬到围栏上,看着人潮汹涌,那时候如果有人摔倒或者孩子被踩到脚底下,旁边人都无法弯腰去扶,很多人拼命挤想冲出去但是只会加剧拥挤,都是徒劳的。大人骂,孩子哭,越来越乱。突然,时间到了凌晨了,人民广场放出绚烂的烟花,所有人注意力都被烟花吸引,人潮瞬间停止涌动,随着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烟火,所有人都在赞叹,心态也平和了。直到烟花结束,马路两侧撤了围栏,人们可以走在马路中间,所有人都安全回家了。现在想想真的后怕,如果发生踩踏,根本就逃不出去,以后还是避免去这种场合为妙。
什么感受呢?我的主观判断是我爬不起来了,我快要死了!
2002年五一劳动节那天,国家长假法令刚颁布不久,跟女同事在江苏常熟玩。市中心有个三叉路口,记不清是什么路了,呈Y漏斗型,那天人很多,打工的人趁着假期都出来逛了。中午十一点左右,我俩逛完准备往住所回去,发现竟然在这路口走不出去了,因为是Y型路口,无论从哪条道都是两面进一面出的局面,我俩挤到了中心地带,人流越来越猛。我想不能再硬挤了,已预料到再挤恐怕会出危险,女同事又身材娇小恐怕受不了。于是萌生了就地取材保护同事,使劲往大梧桐树那边靠近,把女同事搂在怀里我抱紧了梧桐树,心想再怎么挤也不会把树给挤倒吧?
就这样安安稳稳待了二十来分钟,人群终于松散了。那时我就在想,假使有人倒下就真的难以站起来,没有空间,力气不够大,危险真会有的。
此事过后,再也没有逢节假日出外游玩,时常回想起这件往事,觉得那次做得太对了,不过那个女同事至今没再遇见,不知道她过得如何?
说说我的恐怖经历。我是河北沧州人,在我们这里一直有正月十六遛百病的风俗习惯。每年的这一天万人空巷,大街上人山人海。人们口袋里装些零钱边溜达边扔钱,扔出去的钱寓意丢掉病痛。而在我还上高中时候的一次遛百病,却差点把自己遛没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情景依然惊心动魄。
那天晚上我和朋友两个人一起随着人潮涌至人民公园里,因为人民公园有灯会,五彩斑斓的灯光把整个公园映射的灯火通明。我和朋友夹在人群中缓慢地向前移动着,开始的时候人与人之间还能保持着一定距离的,但是越往里走越拥挤。等快到公园的石桥附近的时候基本上就是人贴人了。其实到了这个时候人群里已经有人叫喊着“别挤了!前面是桥!”但是这种声音很快地就被淹没在人潮之中。大家都沉浸在欢快的气氛中,并没有意识到危险的临近。
公园的石桥,是架在人工湖上的一座100来米长的小桥,连接着湖中央的观光亭。那个时候的桥不像今天一样修得宽敞,只有一条狭窄的甬道,而这座小桥也为后来惨剧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当我们两个走上石桥的时候,已经不能说是走上去的了,而是被人群架上去的,别说转身,连肩膀都扭不了。人潮汹涌的巨大推力把人夹在中间让人感觉呼吸都有些困难,因为大家都是零距离,免不了身体上的接触,以至于有些人发生了口角进而互相咒骂,有的甚至开始一边被架着往前走,一边双手腾空的和对方打了起来。一些带孩子的家长怕受伤将孩子扛在肩上,慢慢地挪动着脚步。场面逐渐失控,参与扭打的人越来越多,骂声夹杂着孩子的哭声不绝于耳。
当时给我的感觉就是十分的压抑,一种让人窒息的压抑感。幸运的是,我和朋友处在石桥的边上,朋友和我说有些害怕,喘不过气来。我灵机一动,看着石桥外缘上有可以落脚的地方,随即让他翻过去踩着外缘下桥,只要他翻过去,我前面就有一个人的空隙可以腾出空来也翻过去。但是巨大的推力让朋友根本腾不出手来做动作,空间越来越小胸口仿佛压着一块大石头一样难受。往前挪了几步后,朋友看到了桥护栏上的石狮子,双手搂着石狮子为轴心,脚下踩了个空档顺势就挂在了护栏上,而我见后也猛地抓住机会翻了过去。就这样我们两个人成功地逃离了拥挤的人群,在护栏外踩着外缘慢慢地向对面移动。看着脚下漆黑冰冷的湖水,心里也是惶恐不安,但是至少这口气喘上来了。
有几个人看见我们翻过护栏的时候,也学我们的样子一齐翻了过来,不幸的是有一个小伙子脚底踩空掉到了水里,引起一片惊呼。与此同时,桥上也因为混乱有人倒在了地上,这也让我看到了在这种情况下倒下的那个人为什么再也站不起来了。一个人倒下,后面的人马上就扑在了他的身上,再后面的人根本停不下来脚步,要么也扑在前面人的身上,要么就在身上踩过去。即使高喊求救也毫无作用,这种声音后面的人根本听不到。趴在护栏外缘的人们看到这样的情况也在大声呼喊,但是也只限于周围几米的范围,汹涌的人潮很快就把倒下的人吞没了。我和朋友两个人被吓得脸色苍白,加快步伐赶紧下桥躲在桥洞边上瑟瑟发抖。
那次踩踏事件,转过天来就成了我们当地的大新闻,据说还出了人命。现在回想起来当晚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那种被前后簇拥的窒息感就好像自己的骨头都被挤在了一起。所以还是奉劝大家在人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遵守秩序。无论什么时候生命安全都是第一位的!
发生踩踏事件的时候被压在底下的人, 肯定是生不如死的感觉,心里充满了惊恐 、害怕、无助 ,想挣扎离开,其实不容易 ,可以说是很难 ,因此绝望了 …哭泣叫喊 、歇斯底里挣扎 。还有被踩踏、碾压,身体的疼痛,如何忍受 ? 所以不想有这种体验 最好就不要去人多的地方 平时不要凑这些 集会的热闹 !
谢邀!
什么人会想出这样的问题呢?
想来应至少有这三种特质:1、心思细腻;2、有悲天悯人之心;3、对世界万物充满好奇心。
是吗?——偶也是超强好奇心宝宝 一枚(*^_^*)( 挤眼、吐舌、握手!)
言归正传
踩踏事件一般发生在什么情况下呢?
回顾了一下近年的踩踏事件报道:2014年岁末上海外滩踩踏事件、2016年埃塞俄比亚踩踏事故、2016年年末澳大利亚音乐节踩踏事故、2017年初安哥拉北部城市发生踩踏事件,以及2017年3月份河南濮阳小学踩踏事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