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韩国电影《兹山鱼谱》,为什么感觉华夏文明在他国盛开
电影主角丁若铨本来就自认是华夏人。不过韩国电影在改编的时候特意强调了儒教的落后一面,以及韩国文明独立的思想。这其实都不是丁若铨的思想,估计这个朝鲜苏东坡肯定会很生气:“你这不是瞎拍吗?”
在《兹山鱼谱》一书序言里丁若铨就写到是嘉庆年间。他被流放到一个小海岛,看到那里很多鱼类,岛上人也介绍得乱七八糟,正好岛上有个书生,能够识文断字,又精通水产,给他一一介绍。他就写了一本书专门介绍这些鱼类。可能有些东西已经在《本草纲目》上记载了但他不知道,他就斗胆给这些鱼类起了新名字。
到了电影里就成了丁若铨说汉字纪录不了我们朝鲜丰富的拟声词汇和语言啊,巴拉巴拉。说实话,这不是贬低这个文人的形象嘛。但现代电影肯定是为韩国文化思维服务的,所以让古人说了现代韩国人的话。
至于拍摄手法,就是把彩色片弄成黑白片,这就显得文艺和高级了?
另外由于现在韩国人汉文水平实在急剧下降,里面对诗场景用词造句属实生硬,再一次贬低了朝鲜古代文人的形象。
这不就是苏轼嘛!问一个细思极恐的地方,难道真的紧紧是雷同嘛???
《兹山鱼谱》,看完第一印象,是:这不就是苏东坡被贬海南儋州,在海南写《劝农》《书潘衡墨》嘛。片中的张昌大,不就是苏东坡的学生姜唐佐嘛?
《兹山鱼谱》中丁若铨的故事,实在与苏东坡在海南的故事太像了。
实际上,苏东坡的故事比丁若铨的曲折多,也更加离奇,更加具有传奇性。
可是,我们没有这样的电影,也没有用心去挖掘故事的导演,只有专心研究如何更好地摇晃镜头的好导演。
元符四年(公元1101年)8月24日,得到宋徽宗大赦的苏轼,在从海南岛儋州北返的途中,在抵达在常州时,一病不起,享年仅65岁。
在两个月前,6月11日,苏轼在路过镇江的时候,游览了金山寺,看到寺里自己的画像仍在,于是在上面题写了一首六言诗: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唐宋以来,日本和朝鲜一直以天国上朝为尊。
明灭后,日本人认为北方膻腥入住中原,不能代表大汉的威仪。遂自允为汉之正统。
同样的,朝鲜半岛的南韩虽然去了汉字,丢了衣冠,但是要研究明白朝鲜历史必须要看汉字的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