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保卫战算战役吗
莫斯科保卫战,又称莫斯科战役,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1941年9月-1942年1月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性战事的总称。战事开始于1941年10月一直持续到1942年1月。
莫斯科保卫战大雪有多大
莫斯科地面的积雪近1米厚,为了不被德国空军发现,部队沿最短的路径开路,而开路工具也是最简单的,是马拉压路机,并设置了分流点,道路两旁竖起了2-3米高的雪堆,还将汽车漆成白色,这样便很难让高空侦察机发现。
1941莫斯科保卫战
1941年莫斯科保卫战又称莫斯科战役,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1941年9月-1942年1月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性战事的总称。
战事开始于1941年10月一直持续到1942年1月。莫斯科保卫战包括苏军粉碎向莫斯科进攻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各突击集团而实施的一系列防御战役(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进攻战役(1941年12月5日—1942年1月20日)。此次战役最终以苏联红军的胜利而告终。苏军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的神话的破灭。极大的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抗击侵略的决心。
莫斯科战役,苏军大反攻为什么只推进200公里?不能一口气将德军赶出苏联吗
这个想法太过于乐观了吧,没有考虑到当时情况,在任何时代任何战争当中,一次推进200公里实际上都是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水平了,当时苏军没有能力进行更大规模的推进。
莫斯科战役实际上更多是一种防御性质,而不是进攻性的,德军虽然在冬季的情况下受到了很大的麻烦,但是苏军的麻烦也不少,遇到的问题并不比德军少。
当时苏军的状态也不够理想,主要原因就在于经过苏德战争早期的消耗之后,苏军的兵力与装备损失都非常惨重,莫斯科战役实际上是利用了德军进攻能力削弱,处于状态最差的条件,才得以实施反击。
苏军的反击虽然猛烈,但是状态依然不够理想,德军也是瘦的骆驼比马大,防御作战能力很强,到了莫斯科战争后转移后期,德军已经有能力,阻止苏军的进攻了,是有能力继续打下去,在这种背景之下,苏军已经没有能力在作战了,是德军的顽强抵抗,抑制住了苏军的攻势。
从战略上来看,苏军在莫斯科的大反攻具备现代机动作战的所有特征,运用德军已经获得巨大成功的经典钳形攻势对德军发起了反攻,矛头直指德军两翼的装甲集团军脆弱的突出部防线,使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两翼发生崩溃,最终迫使中央集团军群全线发生动摇。不得不承认朱可夫的进攻计划无可挑剔,而且时机恰到好处,正好在德军刚刚耗尽了兵力兵器而不得不停止进攻时发起了反击,德军缺乏弹药、食物、燃料、预备队等一切,但是结果苏军是虽然击退了德军,但始终未能歼灭德军有生力量,没能将这场反攻发展成为战略上的胜利。
同后来苏军发起的一系列大规模战略进攻相比,莫斯科反攻中苏军最大的弱点就是没能组建一支强大的纵深突击力量,进行深远突击,如后来那些强大的坦克集团军等快速部队。1941年冬季苏军虽然能突破德军的防线,但是深入程度不足使前线的德军发生崩溃,反而让德军临时组建的预备队所击败,狭窄的突破口也让苏军无法将大量的补给运入其中,维持进攻部队的突击能力,这些脆弱的补给单位很容易遭到德军侧翼的打击。
1941年苏军机动部队大多是骑兵军和小型的坦克旅或者是两者的混合部队(骑兵机械化集群),骑兵部队尽管行动迅速,但是缺乏必要的重火力,无法对德军坚固设防的交通枢纽发起正面的打击,只能起到袭扰作用,一旦强大的德军装甲部队赶来,这些苏军骑兵部队便只能退入森林,作用非常有限。而苏军坦克旅虽然具有较强的突击能力,但由于编制实在太小,持久性太差,在突击中很快便因过重的损失而失去进攻能力。1941年苏军的快速部队规模太小,无法像德军装甲集团军那样实施深远而又决定性的打击,苏军很快意识到这一弱点,在战争的第二年开始尝试组建更加强大的坦克军和坦克集团军。
苏军另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攻坚能力的不足,为苏军步兵提供火力掩护的炮兵数量不足,弹药也很少,无法像后来那样进行空前的炮兵火力支援。缺乏重火力的苏军在对付德军坚固的支撑点时显得非常无力,损失也很大,苏军不得不选择绕过这些难以攻克的支撑点,但是这些支撑点往往都是道路的交叉点,苏军的炮兵和后勤补给单位却无法绕过,从而使苏军无法做进一步的扩张,对德军实施广泛的合围。许多情况下,苏军可能包围了德军一个师甚至一个军,但是却无法吃掉他们,使得德军能突围而出或者被增援部队解围,这些都说明1941年的苏军没有歼灭德军重兵集团的能力和实力。
莫斯科战役,苏军大反攻为什么只推进200公里?不能一口气将德军赶出苏联吗?这个问题不是苏军不想把德军直接撵走,而是自身防御能力已经到了极限,再反攻下去,恐怕会让德军反戈一击。
一方面,莫斯科战役苏德双方都作了精心准备,可以说德军早就留了后路。
1941年6月22日德军分三路闪击苏联时,不仅在中央集团军群部署的精锐和装甲最多,而且这支部队的作战能力也是最强的,到7月中旬,前锋就打到了离莫斯科仅有几百公里的地方。但是,第2第3两支装甲战斗群的进攻速度虽快,但也出现了损失严重和补给困难的难题,尤其是后续步兵没有跟上来,带来了战线太长和被苏军容易反攻的困境。
到8月份时,希特勒发现南线苏军西南方面军的主力已被德军撵到了基辅突出部,形成了一个很容易被德军包围的有利态势。而且为了更有把握的占领莫斯科,希特勒暂缓了原计划于8月底发动莫斯科战役的企图,改而让中央集团军群的两支装甲部队,一支北上增援北方集团军群进攻列宁格勒,一支南下包围基辅苏军部队。留下的中央集团军群主力就在原地休整,这就为他们在勒热夫-瑟乔夫卡-维亚济马构筑稳固防线创造了条件。
当然,德军在暂缓中路进攻的同时,已经考虑到了整个战场态势。因此,勒热夫一线的防御作用迅速得到巩固。一是为进攻莫斯科作准备,这里成了进攻的出发阵地,也成了后撤的坚固阵地;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进可攻、退可守;二是勒热夫防线还成了连接中路和北路的重要交通枢纽,所以,还没在进攻莫斯科时,德军已经想好了退路。
另一方面,莫斯科战役失利后,德军主力撤退到勒热夫阵地作坚固防守,苏军再反攻力不从心。
首先,莫斯科战役对于德军统帅部来说,他们一直认为战役失利与作战指挥无关,希特勒把责任推到气候因素影响之外,还解除了一大批前线将领的指挥权,包括古德里安。从这个层面讲,德军进攻莫斯科的损失并不影响他们再次发动莫斯科战役的可能,退守到勒热夫防线,既是既定方针也是基本策略。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使莫斯科苏军不敢轻举妄动,起到了很好的牵制作用。
其次,由莫德尔第9集团军固守勒热夫,可以起到一石两鸟的作用。由于莫德尔擅长防御作战,德军将他放在勒热夫,既可以对莫斯科形成高压态势,又可以牵制南线和北线作战,客观上讲,前期做好的防御阵地帮了大忙。这也是苏军不敢继续向西进攻的重要原因。
德国入侵苏联
1941年6月,德国悍然对苏联实施“巴巴罗萨”计划,三大集团军群携大批坦克、装甲车、飞机迅速侵入苏联境内,至当年12月份,德军俘获的苏军士兵已经超过了240万人,德国上下士气大振,并因此认为击垮苏联指日可待。不过,事情的发展出乎人意料。
德军入侵苏联
事实上,就在德国上下欢呼雀跃的时候,苏联方面却早已酝酿了反攻计划。1941年11月29日,苏联西方面军司令朱可夫向斯大林亲自做了汇报,后者当晚便下达了反突击命令。可笑的是,德国中央集团军群12月4日依旧得出了苏联没有能力展开大规模反击的结论,由此可见,德国人当时自大到了何种地步,而苏联红军随后的确开始大规模反扑,其加里宁方面军第30集团军率先向德军阵地发起攻击,紧接着,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两翼均受到苏军打击。此时的德军受自身国力与特殊的气候条件所累,只得被迫撤退,几天后,古德里安下令德军原路返回,而希特勒更是下令让所有德军部队转入防御状态。
古德里安
德军全面龟缩,苏联趁机大举收复失地,整个12月期间,苏军先后解放了罗加切沃、克林、卡卢加等多座重镇,1942年1月份,德国又失去了莫斯科北部的加里宁地区,德军前线部队撤退至距离莫斯科100到250公里的地方,此后,苏德双方各有胜负,直至1942年4月,前线德军与莫斯科的距离也没有超过350公里,苏联既然已经开始大举向德军进攻,为什么不干脆将所有德军部队赶出国境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莫斯科保卫战
第一,苏联的大规模反击并未大量歼灭德军有生力量,苏军高层信心不足。
1942年4月,德军部队的确远离了莫斯科,但苏军采取的军事行动一共才造成50万德军士兵伤亡,反观苏联自身,却有70万士兵被伤或被俘,因此,莫斯科保卫战赢得重大战略胜利不假,但在战术方面,我们很难承认苏联技高一筹。这种情况下,苏联对德国仍然缺乏一战到底的勇气,前者当然不急于对德军穷追猛打了。
志愿军在朝鲜战争时,一天还推不了这么远,美国人接触着撤退。部队想打歼灭战,但后勤和机动能力有限,慢慢只能改变打法。
苏军也有这样的问题,过长的补给线容易被快速集群分割,一旦油料粮弹困难,这就是砧板上的肉。所以,苏军前进攻击点与稳定点都是提前算好,在保留部队一定机动能力的情况下,为补给及支援留出时间。苏军的参谋部是十分有效的组织机构。
莫斯科保卫战一共多少部
莫斯科保卫战全片分为《侵略》、《台风战役》两部,每部上下两集,总共是四集。本片是苏联为纪念二战中苏 联人民反法西斯斗争伟大胜利所拍摄的一部史诗性多集宽银幕巨片。本片从德、苏双方的高层决策至基层部署、从后方帷幄至正面战场,全方地展示了莫斯科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