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保卫战第三部全部
《莫斯科保卫战3》又名: 大祖国战争 / Battle for Moscow,由尤里·奥泽洛夫 Yuri Ozerov导演,Yakov Tripolsky / 米哈伊尔·乌里扬诺夫 / 亚历山大·戈洛博罗德科 / 布鲁诺·弗雷因德利赫 / Nikolai Zasukhin主演的一部史诗性多集宽银幕巨片。
1941年,穷凶极恶的希特勒向莫斯科发动了“闪电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头几年,德军一直认为消灭苏军,占领莫斯科,关系到战争的前途和命运。攻占这座城市,标志着德国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决定性胜利。当时,德国的兵器,兵力远远超过苏军,力量对比悬殊,一开始德军就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德军的一个侦察营居然进抵到莫斯科近郊,看到了克里姆林宫的尖顶,柏林各家报刊甚至还奉命给登载攻下莫斯科的消息留下版面。
莫斯科保卫战三部
这首前苏联卫国三部曲其中的一部,它们是《解放》《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大血战》,其中《解放》甚至被誉为是苏联二战片的巅峰。作为《解放》的续集与补充,1977年的《自由战士》也获得了极大的声誉。卫国三部曲和《自由战士》不仅是世界电影史上的名作,也对电影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莫斯科保卫战最全解析
1. 莫斯科保卫战是苏德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是苏联在东线战场上的第一次胜利,对于二战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2.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得益于苏联军民的英勇抗击和苏联领导人的英明决策。
在战争初期,苏联军队在人员和装备上处于劣势,但他们采取了灵活的战术和坚定的意志,最终取得了胜利。
3.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不仅是苏联军队的胜利,也是苏联人民的胜利。
苏联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成为了苏联在战争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谁能告诉我哪有“莫斯科保卫战中的士兵们前面就是莫斯科红场”的那段对白
两年来的战争,欧洲大陆上所
有的首都都被你们征服了,你们
在哪些最美丽的街道上留下了足
迹,现在剩下的只有莫斯科,你
们要去征服他,让他尝尝你们武
器的威力,迈开胜利的步伐,穿
过莫斯科的红场,莫斯科是这场
战争的结束,到莫斯科去修养你
们沾满硝烟的身躯
前进吧!!!
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战役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吗
莫斯科保卫战是在二战初期,当时德国经过基辅战役消灭了苏联70万有生力量,打到莫斯科城下,这时朱可夫来到莫斯科,成功指挥了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1943年,是二战中期,经过赫鲁晓夫等指挥下,全歼了德国的保鲁斯军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莫斯科保卫战德军闪电战失败后,希特勒为何还要进攻斯大林格勒
希特勒进攻斯大林格勒,还是因为其战略价值非常大。
尽管莫斯科保卫战德军失败了,但是并不意味着希特勒就要打道回府,还是得继续进攻。德军在进攻高加索地区受挫后,转向了斯大林格勒,企图切断伏尔加河并控制高加索地区,获取高加索油田后再谋求北上莫斯科。
希特勒有足够的理由垂涎这座位于伏尔加河关键位置的城市。首先它的工厂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但是其地理位置对德军更为重要。占领这座城市,将使德军能够控制顿河和伏尔加河后防线上有绝对意义的有利地形,B集团军能够保护A集团军的侧翼和后方,使其能够在高加索地区的行动能够高枕无忧。
也许德军占领这座以斯大林名字命名的城市后,所产生的巨大心理作用是无法估量的。然而讽刺的是,斯大林在战前并没有过于重视这座城市,苏军统帅部错误地预测,德军将主攻莫斯科防线的中心地带。因此苏军把大部分储备军队部署在莫斯科附近,而造成斯大林格勒守备空虚。这也给了德军见缝插针的机会。
随着高加索目标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正所谓失之桑榆,收之东隅,斯大林格勒成为了德军在1942年的战役可能取得成功的另外一个战场。希特勒最终下定决心以保卢斯率领的第六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保卢斯面对的是由崔可夫率领的新成立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
在德军兵临城下时,德军的进攻部队共有27万人,500辆坦克。而苏军则是由未经战争考验的增援部队和几支较老的部队组成,这些部队曾经在较早的战斗中被大量消灭,只有19万名士兵和大约400辆坦克。苏军坦克的轻中型质量与德军的重型坦克相比还是有差距,通过后来的作战,德军才发现,由于苏军兵力短缺,他们已经与苏联女兵在交战。
而且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岸边,苏军在兵力不占优势下已经退无可退,只能背水一战。此时斯大林才恍然大悟德军的主攻方向在南方,仓皇派出援军赶往伏尔加河,然而援兵的渡轮很快就被德国空军炸毁。这些部队需要乘坐驳船缓慢地用拖船拉过河岸,很容易就成为攻击目标。此时的斯大林格勒实际已经被孤立了起来。
德军还拥有空中优势,苏军在斯大林格勒部署的空军被德空军击落,从8月23日到8月31日舰就损失了201架战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初期只有192架飞机可以使用,其中只有57架是战斗机。即使苏军在此后持续投入空军支援,但是损失还是继续。1942年9月13日,德军通过大规模空中轰炸和陆军炮击,拉开了攻城的序幕。由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组成的中队和重型火炮,迫击炮密集打击斯大林格勒的军事目标。这些轰炸是为了摧毁守军的士气,以便迅速夺取该城。
斯大林格勒在德军的狂轰滥炸中,很快就变成了废墟,双方很快就进入了激烈的巷战。令德军没想到的是,废墟为苏军的巷战提供了极好的掩护,德军的装甲部队在废墟堆中很难继续推进,坦克的火力并没有充分发挥。
苏军明白在斯大林格勒,最好的防御就是把他们的防线放在具有战略意义的街道和建筑物,他们把楼房,工厂,仓库,街角住宅及办公楼布置了机枪,反坦克步枪,迫击炮,地雷,铁丝网,狙击手,以及拥有5-10名冲锋枪枪手和掷弹兵为单位进行战斗。德军把这种伏击战称为老鼠战争,对此相当的头疼。甚至一个排的苏军在雅科·巴甫洛夫的指挥下,成功抵挡住了德军的进攻。苏联狙击手也成功利用废墟的掩护对德军造成巨大的伤亡,最出名的瓦西里·柴契夫在战役中曾击毙了242名敌军。
对于德国来说,1941年冬天从莫斯科城下败退意味着几个月内结束苏德战争的幻想彻底破灭,对苏战争不可避免的进入长期化,而对于德军来说,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苏军表现出一定的战斗力,虽说苏军的平均素质还是和德军无法相提并论,但是苏军的数量优势是德军十分忌惮的,而且随着战争的进行苏军的素质肯定会有提升,那么如何在苏军能够在战斗力可以和德军相提并论之前打垮苏联,就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了。
苏军胜利的幕后英雄,生产线上的女人和小孩,还应该有田里的3860部队。
苏联的几个巨大的工业区,紫色的。其中中间的几个得要拜卫国战争所赐,这里是苏联的腹地,外敌入侵一时半会打不过来。
还有矿产资源,光是工厂不行,发展重工业还必须有矿。
军队要持续作战,就要有人有枪,到了二战时期还要加上一个有油。如果要和苏联长期打下去,对于德军来说,苏联的这些东西就是德军必须要夺取,如果自己能够利用最好,如果不能只要苏联也不能利用就好。但是苏联最大的工业区就是顿巴斯,这一个工业区是规模巨大,德军只是部分占领,虽然苏联人搬走了工厂和工人,但是矿是搬不走,炼钢需要的铁矿石好办,但是合金钢里边的象镍锰这些金属可就不是随便能找到的,苏联人的装甲钢质量,在1942年前后有一个小的质量下降,就是由于这些金属的矿山被德国人占领,装甲钢里边添加的金属比例下降所致。
同时还有油,当时苏联已经在西伯利亚的秋明又开出来一个油田,但是高加索的石油还是很重要的,而德国人就是缺油,虽说罗马尼亚有点,但是油这个东西,没人嫌多,而且还是那句话,不能为德国所用,最低限度也不能为苏联所用,破坏苏联的石油供应也是打垮苏联的重要步骤。
而经过这样一道思考,同时德军在1941年的冬季受到了巨大的损失,虽然经过从法国抽调精兵强将补充东线的损失,但是德军已经无力象1941年年那样发动全面进攻了,所以苏德战场的南线就成了德军重点进攻的方向。
至于斯大林格勒,不只是由于这个名字的特殊意义,更重要的是斯大林格勒是伏尔加河上重要的港口,如果切断了伏尔加河的水路运输,那么苏联南北交通运输就会遇到极大的困难,南方高加索还有部分哈萨克斯坦的运输都会被切断,乌克兰已经丢了,哈萨克斯坦作为重要的粮食基地可不容有失了。同时如果控制了伏尔加河,德军可以尝试沿着伏尔加河进军,利用伏尔加河解决部分后勤的运输问题,这样苏联所谓的乌拉尔工业区也不安全了,沿着伏尔加河北上,喀山,古比雪夫,下诺夫哥罗德等一系列当时苏联重要的军工生产基地都暴露在德军的攻击之下,而且象下塔吉尔,车里亚宾斯克,也在德军的轰炸半径之内了,苏联难道再来一次工厂千里大搬家吗?而且搬到哪去?搬到这些地方就是和这些地方原来的工厂会和在一起,新的地方如果没有一点基础,是无法马上恢复生产的。甚至有可能要几年都无法重新开工,这可是苏联等不起的。
对于这个战略方向,德军应该说选的不错,但是德军的实力没有能力完成这个宏大的计划,这里当时都是苏联的落后地区,开发程度更低,对于德军后勤保障的要求更高,德国没有足够的实力完成这一计划。
图片来自网络。
谢谢邀请‘
影视片中经常这样描述,德军前线将领要撤退,希特勒就是不让撤,最终造成德军大败
’纵观二战德国,根本没有一个明确的防守战指导思想,甚至可以说,德军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自己需要防守。而事实证明,被希特勒和最高统帅部寄予厚望的城市要塞战略,也没能拯救德军,其根源就在于,这种战术对后勤补给的要求极高,但是德军唯一的补给手段——空投补给最终也难以为继。德军真正赖以为生的手段,就是机动能力,依赖强大的机动能力不断地进攻进攻在进攻。一旦转攻为守,就等于放弃了自己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优势。
随着消耗战的进行,德军终于丧失了战场主动权,转攻为守。然而此时希特勒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严禁德军撤退,要和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死磕。苏军在防守时拥有的优势,是德军根本不具备的,这条命令最终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苏联借助伏尔加河的运输,以六个集团军的兵力成功地组建了针对德军的大包围圈。
至此,斯大林格勒战役再无悬念。恐怕唯一让德军庆幸的就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末期对上百万苏军的牵制,客观上给A集团军撤退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是当曼斯坦因的第四装甲集团军奇袭近乎成功打通斯大林格勒南部逃生通道时,早已被希特勒搞得心灰意冷的保卢斯竟然以未接到命令为由,拒绝突围撤退。最终,保卢斯率领第六集团军残存的十万人向苏军投降,斯大林格勒战役彻底落下帷幕。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归根结底就是希特勒和德军最高统帅部在战略上的失败。但是如此沉痛的代价,只能归过于希特勒和最高统帅部在战术安排上的连番错误。可以说,战略和战术的双重错误,注定了这场战役的结局。
莫斯科战役虽然以德国的失利为结果,但是德军没有真正的溃败,只是受挫而已,兵力装备等等所所受的损失还是相当有限的,德军依然有条件继续发动进攻,也因此在1942年,德军依然保持着进攻的能力,这是由于德军的实力所决定的。
德军在考虑1942年的进攻方向时,最终选择了在南线作战,而不是继续进攻莫斯科,所谓在进攻斯大林格勒是后世的一种解释,其实德军的主要目的是进攻高加索地区,以获取石油供应的。
当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只是德军高加索作战的一个部分,实德军是分兵两只,一支向南下进攻北高加索地区,另一支向东进攻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也谈不上德军的最终目标,只能说这是德军小的一个重要目标,不是以此为目的。德军希望稳定北高加索方向战役的侧翼,才把斯大林格勒作为一个稳定点来加以控制,可是后来在运作中,把它变成重点,这属于一个意外性的变化而已。
关于1942年德军东线的进攻与防御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由于德军在冬季作战中损失很大,而且并没能得到足够的补充,1942年的德军战斗力已经远不如1941年,关键的装甲部队战斗力只恢复了一半,这意味着德军的进攻能力严重不足,加上后勤补给上的困难(补给线太长了),德军在1942年不可能再度发起上一年那样的全面战略进攻,1942年的东线德军只能发起有限规模的进攻或者全部转入战略防御,最终希特勒选择了继续进攻,绝大部分德军将领也支持继续发起进攻,只有龙德施泰特元帅等少数人支持防御,支持进攻的这些人理由非常简单,那就是只有进攻才有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德军必须在盟军登陆之前结束东线战争。
再确定1942年继续在东线发起攻势这一基本战略方向后,德军最高统帅部便开始选择具体的战略目标了,列宁格勒的北方集团军群规模很小,而且已经对列宁格勒完成了包围,这里显然不需要庞大的装甲部队,德军最高统帅部的进攻选择只有两个,要么就是中央方向上再度进攻莫斯科,要么就是转向南方,占领高加索的油田。希特勒在战争的一开始就坚持战争经济的战略路线,在其亲自出任陆军总司令后,自然会继续坚持这一路线,他认为只有切断苏联的煤炭、石油资源补给才能真正的迫使苏联退出战争。制定作战计划时德军最高统帅部对于斯大林格勒并没有过多的考虑,最重要的目标仍是高加索的油田,虽然斯大林格勒是一个重工业城市,但是并没有要求必须占领,只是要求尽可能的破坏其工业生产。
为了支持德军的“蓝色行动”,所有的兵员和物资都优先补充南方集团军群,两个装甲集团军再度恢复了强大的实力,准备向苏联的纵深挺进,南方集团军群的编制恢复到了85%以上,当然这样的代价就是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将只能得到最基本的补充,不得不转入防御。南方集团军群的夏季攻势发起后最初还比较顺利,随着希特勒提早的拆分了这个集团军群,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两个方向同时发起进攻,德军的战略形势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两个方向上的德军都先后出现了兵力不足的问题,而陆军总司令部已经投入了所有的战略预备队,其结果就是两个方向上都陷入了停顿,夏秋季结束后,德军既未能占领斯大林格勒也没能占领高加索油田。
摆在德军最高统帅部面前的形势非常严峻,高加索方向的A集团军群在11月尝试了最后一次进攻后以失败告终,最终全面转入了防御,对高加索巴库最后的挺进将不得不等到1942年的冬季渡过之后再进行。斯大林格勒方向的战事也非常激烈,B集团军群将手中最强大的两个野战集团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都投入到了斯大林格勒附近的作战,但是由于这两个集团军缺员严重,加上城市攻防战的严重损耗,战斗力下降的非常快。另外沿顿河一线布防的联军集团军战斗力太弱,而后方的德军预备队也太少,必须迅速加强这些联军集团军的防御强度,而这些增援只能是等结束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解放出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来提供。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影响下,1942年的德军最终将矛头指向了斯大林格勒,并在这里展开了和苏军的战略决战,这绝不是德军理想的决战地点,而这些严重的错误只能是归咎于德军最高统帅部的错误指挥,确切的说是希特勒的错误指挥!
德军之所以在进攻莫斯科失败后还进攻斯大林格勒,首先德军在莫斯科城下战败并未彻底垮掉,而是仍然具有较强实力,对大城市发动大规模战役是没什么问题的,再有就是攻陷大城市对一场战争来说意义非常大,因为大城市对一个国家来说一定在政治、经济、文化、道路交通等方面都很多重大影响,没了大城市实力就会削弱很多。
斯大林格勒是苏联的大城市之一,是苏联重要的工业经济城市,位于伏尔加河畔,水路交通极为便利,德国若控制了它,对增强自己削弱对手意义重大。在战争期间,作为一座工业城市,能为战争提供的东西太多了,尤其是在苏德战争这种高强度的战争中,工业城市的重武器生产至关重要,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期间,城市内的拖拉机工厂不断地向前线输送坦克,前线的武器装备得到持续的保障,而德军远道而来,没有这么便利的支持,确实也算是一个劣势。
德军攻击斯大林格勒的第二个原因就在于它水路交通发达,这是一座位于伏尔加河畔的城市,伏尔加河是苏联人的母亲河,这条河足以行船,如果将它拿下,那么伏尔加沿岸的诸多城市便尽在掌中了。
第三就是大城市若被占领,大战失败,对苏联军民的抵抗信心和士气是个打击,尤其是这个以最高统帅斯大林名字命名的城市,具有特殊意义,反之对于历经莫斯科惨败的德军来说,这无疑是一剂强心剂。综合以上所说,德军在实力尚且允许的情况下,在莫斯科战役失败的情况下攻击斯大林格勒就很好理解了。
莫斯科保卫战电影多长时间
全长358分钟。
《莫斯科保卫战》是由尤里·奥泽洛夫执导,扬科夫·特里波尔斯基、米哈伊尔·尤里亚诺夫、亚历山大·戈洛博罗德科、布鲁诺·弗雷因德利赫主演的战争片 。
影片描述了1941年苏联军队在莫斯科城下浴血战斗,誓死捍卫祖国尊严,扼止住敌人疯狂进攻的史实。
莫斯科保卫战的时间
1941年莫斯科保卫战又称莫斯科战役,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1941年9月-1942年1月的一系列重要战略性战事的总称。
战事开始于1941年10月一直持续到1942年1月。莫斯科保卫战包括苏军粉碎向莫斯科进攻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各突击集团而实施的一系列防御战役(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进攻战役(1941年12月5日—1942年1月20日)。此次战役最终以苏联红军的胜利而告终。苏军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战无不胜”的神话的破灭。极大的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抗击侵略的决心。